也就是說,在指責語文教材如何落后,或者談論如何教授語文教材的時候,很多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選擇文章和改進教法上,卻很少思考語文教材內容的有限性和學生對外部世界認識需求的矛盾,很少思考當前語文教育的封閉性與人發展的開放性的矛盾。
如果把語文教學當作講解語文教材文章,內容有限,學生興趣缺乏,但如果加入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其他學科知識,則似乎偏離了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什么、如何教、為何而教困擾了很多教師。
教什么,自然牽涉到語文教材的內容。課本版面有限,無論如何,選材都不可能囊括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因而語文教材難以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從這方面來看,可以理解為,學生不喜歡語文教材并非是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不好,而是不夠。當前的應試教育更把語文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不考的不學,有不少教師甚至禁止學生閱讀課外書,這更加劇了語文教材編寫和語文教學的難度。
在語文教材中,雖有一些文章稱不上傳世之作,但也確實有不少經典之作,語文教學并不是教授如何理解、記憶這些文章,而是通過文章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從而開拓學生的眼界,逐步形成一定的價值觀。
所以說,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在指責語文教材“選材落后、超脫現實”之時,更應反思語文教育過于封閉的問題,如果在教法上依然采用灌輸價值觀的方法,在學法上依然以記憶為主,在學業檢驗上依然以標準答案為準,與其討論選擇什么文章入語文教材,還不如考慮如何避免語文教育的封閉性,否則無論選擇什么文章都解決不了教材脫離學生需求的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