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疾馳的列車上,因未到站或廁所排隊等候的人太多,拿塑料袋或塑料瓶給小孩接便溺物,倒也可以理解,可在餐廳拿飯碗接尿,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餐廳的碗筷是給顧客進餐用的,如果餐廳服務人員沒有把碗扔掉,豈不是有顧客要拿這“尿碗”用餐?這位母親將碗藏于桌下,說明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擔心被人發現。想必她在家中是絕不會拿飯碗給孩子接尿的,之所以在餐廳有此行為,還是公德心缺失。
與上述女顧客的行為相反,近日,一對母子在南京乘坐地鐵1號線時,孩子因身體不適在車廂內吐了一地,媽媽立即用紙巾將車廂清理干凈。這件事被網友發到微博上,眾人點贊。地鐵管理人員稱,一般沒有乘客會清理自己的嘔吐物,都是到達終點站后,由保潔人員來清理。有網友直言,“這樣的媽媽教出來的兒子不會差”。
同樣是在公共場所,家長們的舉動卻有著天壤之別,由此教導出來的孩子必然不一樣。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要認為只有你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很多家長意識到了家庭教育對培養孩子公德的重要性,也經常在孩子耳邊念叨要尊老愛幼、愛護公共環境、在公共場所不吵鬧喧嘩,等等。但是,就是不審視自己是否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比如,有的父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有樣學樣,此時即便父母訓斥要孩子改正,孩子也會不服氣:“為什么你們可以這么做,我就不行呢?”
不得不說,近年來“熊孩子”們頻頻出沒,與家長的價值觀念、言行舉止關系極大。想讓孩子“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家長必須謹言慎行,時時處處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和示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