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這樣的先修可以滿足那些“吃不飽”的高中生的需求。其實未必。任何學校、任何時候都有“吃不飽”的學生,但是這些吃不飽的學生自然有他們可吃的東西。就如約翰·哈蒂在《可見的學習(教師版)》中所說的那樣,他們會熱衷于他們自己的學習,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取得與學校無關的成就”??梢哉f,學有余力,不等于就要提前學習大學課程。
還有人說,這樣的合作是大學對接高中的一種方法,算是“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實現共同富裕”。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公開地為不公平找借口,為什么學有余力者的先修課程一定要是大學課程,而不是其他課程?說白了還不是瞄著那個大學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些東西說是不會與招生錄取掛鉤,但一到了關鍵時刻,總是會明里暗里掛上鉤。這樣的先修搞下來,只會讓學生和家長有了新的攀比與糾結。
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利于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從自己的志趣出發,通過互聯網走出學校,在虛擬的空間與世界各地的專家對話,而不是想方設法地讓學生都朝著設定的方向走,逼著他們“自愿”先修。
如果真的是為了讓這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有個更好的未來,與其讓他們學習大學先修課程,不如放開手腳讓他們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那些貌似與學校教育無關的社會與自然,科技與倫理,認知與思維等知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