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東弒師案發生后,有人指責該教師“嚴厲”,頻繁“請家長”,給學生造成了心理壓力。言下之意是這一悲劇系教師緣故而引發,如此推論下去,不難想象,宏觀上應試教育又會成為最后的“肇事者”;微觀上,教師的教育方法又會成為類似極端行為的肇因,最好的辦法是師生一對一進行“特殊教育”。顯然,這樣的解釋都無助于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應試教育一時半會改變不了,學生“心理脆弱”也不是許多普通教師對付得過來的。
近年來,教育界無論發生什么事,總能引發各界對教育的“反思”,很多都是對師生關系緊張及其背后應試教育的“壓迫”,大感憤怒,而對學生常常投之以同情。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壓力,這是實情,但從學業壓力到殺害老師,這中間有多少環節,每個環節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使這些因素得以起作用的條件又是什么,所有這些都應該仔細分析。其實,教育從來不是那么簡單的,好像存在著適用于一切學生的“普遍規律”,只要把握了規律,就可以解決學生的一切問題。教育之難就難在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主體,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稟賦和人生經歷,適用于這個學生的未必適用其他學生。所以,遇到類似弒師事件,與其武斷地下結論,不如靜候更多事實浮出水面,有了對當事人和事件脈絡更多、更完整的認識之后,再進行分析不遲,等分析透了,再作反思也不遲。
比如,在這次事件里,當事學生據說平日里默不作聲,獨來獨往,沉迷于小說。原來學習水平居全班中上游,老師為了提高他的課堂學習效果,還特意把他從后排的位置換到前面來。老師用心良苦,但顯然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才有了“請家長”。而且據說,這位老師雖然時常“請家長”,但請來之后并非一味告狀,而是鼓勵為主,請家長配合。可是,偏偏老師用于其他學生往往能收到效果的一招,在當事學生那里不但沒有奏效,反而激起強烈反彈,直至持刀相向。
現代學校教育以班級為單位,教師通常更多地關注全班的學習狀況,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特殊情況,尤其是興趣愛好,對于個別學習理想的學生,多半采取的也是常規手段,這些做法都可以理解。畢竟要求所有教師既擅長教學,又善于作心理疏導,會讓許多教師不堪重負。
近年來,類似惡性事件頻繁發生,且往往找不到明顯的原因,也作不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反而導致輿論焦點一再集中于應試教育,置教師于“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尷尬境地。其實,這反映出采用原有思維方法和應對策略,已不足以解決問題,既避免不了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也化解不了公眾的質疑。在此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是否應該考慮引入其他思考角度和解決策略?針對當下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引入專業的學校社工,能否成為一個選項?當然,在優質教育資源尚未做到均衡化的情況下,大面積配置學校社工本身有點過于超前,但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教育功能的正常發揮,為了教學秩序的維護和課堂管理的正常運作,這方面的探索能否加快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