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中師大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發展研究中心發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銜接的調查報告》。調查顯示,高校與高中思政課存在銜接問題;喜歡思政課的中學生人數占總體人數的比例偏低;當前中學生的心理感受普遍焦慮、孤獨和自卑,只有15%的學生選擇“有愉快感的正面情緒”。筆者認為,要達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課程目標,從而為其人生發展奠基,思政課既要重教化也要講邏輯,需進一步貼近學生生活,走進學生心靈。
銜接問題,實際反映出政治課缺乏有效的宏觀頂層設計、各學段自成體系、忽視德育目標的系統性和階段性等問題。譬如,在初、高中階段,用總體目標代替階段目標,忽視德育目標的整體性和層次性;課程三維目標分離,重知識,輕能力、價值觀的培養;應試教育割裂了德育內容的有序性和連貫性,評估方法滯后,忽視了德育過程的整體性和全程性等。本質上說,銜接問題不是簡單的形式問題,而是關系到思政課的學科性質問題。
中學政治課旨在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顯然,政治課是修身課,重在踐行。用應試的辦法來修習,必有難以克服的弊端。從應試的角度來教學,師生均希望走捷徑。尤其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由于知識較簡單,書面考查要求較低,一定程度上導致死記硬背。這樣的課程,不僅知識學習乏味,對提高品德修養的實際作用也有限,而且因為其具有應試屬性,存在加劇學生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的可能。
面對諸多問題,筆者認為,政治課應當從課標、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調查報告所言的“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還是主要依賴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局面需要改變。一方面,學校教育應當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培養身心健康、生活態度積極的學生,故每一個學科都應當立足育人根本;另一方面,政治學科的育人方式需要進一步優化。作為一個“學科”,要突出科學性,強調核心素養,遵循教育規律。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要研究學科與全體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不可自視為學生思想工作的唯一陣地。如果學科根基缺失,則難以立足于課堂。
要在遵循社會發展邏輯、人的認知邏輯和成長邏輯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下,統籌設計,制定分層教學目標。教材編寫要結合實際,持之有據,有說服力,站得住腳。要避免生硬說教,力求潤物無聲式的思想熏陶。那些理論上有分歧、實踐中有偏差、暫時說不清楚的內容不宜進入中小學教材。知識不是信仰,要以理服人。
教學工作的核心要素是教師。如何處理教材,關鍵在教師。如果教師理想和信念堅定、知識淵博、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平等開放、“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政治課一定可以上得生動有趣。至于“考”,無論是從促進教學還是從選材的角度看,都避免不了,關鍵在“怎么考”。“考”,要突出學科特點,不為難學生;“評”,要強調多元,不為難老師。學生理趣兼得,目標明確;老師胸有成竹,理直氣壯。既能修身養性又可以增長智慧,既能為人生奠基又可以助之出彩,這樣的思政課就一定可以走近學生,成為學生最喜歡的學科之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