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安徽合肥的一家企業,給一所學校的30名貧困學生每人送去1200元愛心款。活動結束后,學校要求受資助的學生每人拿出200元,共計6000元,請企業及學校、村鎮干部吃飯。據媒體報道,校方表示,如果學生或家長不愿出錢,就把接受捐贈的名額轉給其他學生。
這無疑是一個讓人大倒胃口的新聞。有網友引用元曲評論道,“奪泥燕口,削鐵針頭,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話雖刻薄,卻也形象得很。接受愛心企業捐贈固然要心存感激,學校也可以趁機對學生進行一下感恩教育,但干嘛要采用請客吃飯這種庸俗、靡費的形式?又怎能讓貧困生們自己掏腰包?不但浪費了愛心款,更帶壞了學風、校風,給學生們做了錯誤的示范。
一頓飯,讓對貧困生進行幫扶的教育慈善變了味,也反映出對基層學校接受慈善捐助缺少應有的規范。如果說教育慈善變味帶點抽象意義,那么發生在廣東東莞某學校的“食堂被爆出使用發霉大米和問題食用油”事件,則是真實意義上的食物變了味。
據媒體報道,學校食堂原本是由該校自己管理的,后來承包給外面的公司,目前的承包商是今年9月剛剛更換的。面對家長和媒體的質疑,當事學校就食堂可疑“糧油”事件進行公開道歉,承認學校食堂食品監督管理中存在漏洞。但校方仍辯解稱,可能只是“個別袋裝的大米底部或者上面少量遇潮濕出現了發霉”。即便事實果真如此,學校就“清者自清”了嗎?這些發霉的“少量大米”哪怕只吃到了一個孩子嘴里,又該怎么辦?對于學生家長代表提到更換食堂承包商的問題,校方表示,需待抽樣送檢的食材檢測結果出來后再定奪。照此說來,如果檢驗結果合格,學校難道還打算繼續與食堂承包商合作?若果真如此,如何取信于廣大學生和家長?學校食堂管理存在的失范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透過上述種種表象不難發現,過程失范和監管漏洞,是造成各種問題的癥結所在。日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入學復試被爆改分數,記者從法大內部人員提供的研究生入學考試答題紙上看到,兩名考生的復試筆試答題紙進行過修改,在每道題分數未變的情況下,總分欄上均被閱卷老師拔高了15分。閱卷老師在解釋改分數的原因時說,覺得兩名學生的答案可以自圓其說,而且考試題目不一定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閱卷老師還強調,學院當年有多余的招生名額,給兩名學生加分不涉及他人利益。這話看起來貌似有一定道理,但不管是不是出于“善意”,未按復核規定,私自改分的做法違背了相關程序,破壞了考試的公平性和嚴肅性,是明顯的違規行為。這其中有沒有網友質疑的暗箱操作、利益交換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但是任何一次失范行為的爆出都是對招生公信力不小的傷害。
教育部日前重申保送生等4類特殊類型招生政策紅線,目的正是在于防止各行其是、降低標準、打擦邊球,確保特殊類型招生過程中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這就好比制作一道美味佳肴,如果不嚴格遵守相關步驟和規范,隨意降低標準,模糊化操作,由著個人意愿隨意而為,那出來的味道,又怎能讓人滿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