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容來看,評論大賽的參賽作品多是“我手寫我心”,針對高校如何完善管理、如何開展家庭教育以及文化熱點問題,同學們紛紛陳述自己的主張。這些聲音來自青年的心,可以看見微言大義中的時代縮影。“青年視野、時代聲音”,這是首屆全國大學生評論大賽的出發點。在將來,評論大賽仍然要尋找這些屬于我們時代的理性聲音,讓大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表達,培養問題意識、思辨意識和理性意識,對時代有更清晰的辨析力。
當生活只是為了生存,人生就只能平庸地走到盡頭。大學生活并不是對職業生涯的預熱,而是一座通往未知世界的橋梁。——《不要把大學變為職業培訓所》,大同大學學生趙鵬
不管是作為昆蟲植物學家的付教授,還是作為人父的付爸爸,或許應該對違背了自然規律、科學知識的童話情節,如“吃蝸牛的彈涂魚”寬容一些,不要用“違背科學”“違反自然”這樣嚴肅的科學態度去斥責幼小心靈中“童話世界”的美好。或許,正是這條“吃蝸牛的彈涂魚”,成為了他8歲兒子理想的開端。——《科學的嚴肅能否兼容童話的美好?》,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劉澤溪
對“創業班”價值的考量不應僅僅局限于“畢業生創業人數”這一表面的數字,如若想提升創業的成功率,把“創業班”開在社會上,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先別急著向“創業班”吐口水》,南京大學學生宋婉寧
讓座說到底是自覺的,因其自覺的舉動,才顯出道德的良善。如果因別人不讓座而指責其不道德,甚至惡語相向,實際上是利己主義在作祟。披著道德的外衣做缺德的事,是對道德的極大破壞和歪曲,這種行為才是我們最應當反對和譴責的。——《道德豈能成了利己主義的“外衣”》,浙江師范大學學生陳永斌
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一粒小石子也能激蕩起一池漣漪。在面對相關事件時,請少做即興的道德評判,多一份冷靜思考、理解與寬容,還網絡世界一片祥和安寧,也為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煩擾。——《網絡表達請少做即興的道德評判》,湖南大學學生吳惠萍
相比知識積累,大學教育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學習;相比規行矩步,大學生更需要擁有選擇、判斷的能力。——《學校對學生暑期實踐少一些規定才好》,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曹雪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