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科研、輕教學”,失衡的天平如何校準,讓高校不再“偏心”科研,讓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這道題需要解答。
教師職稱和高校學科評價體系失衡
現行評價體系可以再優化
在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李奇教授看來,科研與教學關系的失衡,直接原因是教師職稱評價體系的“偏心”。
“SCI”“EI”等國際文獻檢索的英文簡稱,是不少大學教師的“心病”。在我國高校教師評聘工作中,能否在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并被這些國際文獻檢索庫收錄,幾乎被等同于評價該教師學術水平的高低。
盡管各高校在教師評價體系中對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做了要求,但實際上,完成要求的教學課時、不出現重大課堂事故,對一名大學教師而言不是難事,而教學效果是否“優良”則很難衡量。“但科研就不那么簡單了,科研項目、論文質量等往往有硬性要求,難度大得多。”李奇認為,“教學成果難以量化評價,職稱評定更多與教師科研成果掛鉤,使得不少高校教師把更多時間投入到科研上,漸漸忽視了教學。”
對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曾指出,“長期以來,我們的高校習慣使用統一的標尺來考評不同的教師,這種考評體系和標準較看重數量,卻沒有很好地體現‘人盡其才’的理念。統一標準管理,相對簡單,但高校發展到一定階段更應強調個性。例如擅長做基礎研究的,不得不以應用研究來追求所謂的業績。而且由于科研工作成績更容易獲得量化肯定,教學工作就有意無意地被邊緣化,原來所謂的教學科研兩個中心演變成一切以科研為中心。”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谷賢林認為,除了高校教師個人的職稱評價體系,針對高校的學術和學科評價體系,同樣存在“偏心”。
高校的綜合排名、專業學科排名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高校學科的評價關系到高校的地位、聲望和生源。高校之間學科建設的競爭一直十分激烈,博士點、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成了高校爭搶的“稀有資源”。而如何申請到博士點和科研項目,高校的科研水平是重要依據。
“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組織,在對高校進行評估、排名時,都把科研作為重要指標,因此學校不得不想盡辦法推動科研建設,這就使得學校在制定教師評聘標準時,向科研傾斜,客觀上也會造成科研與教學的失衡。”谷賢林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