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期間,成都某學院的8名大學生自發組織登山被困,不得不向成都市公安局打電話求救,警方最終將大學生救出。幾年前,也有過類似案例,十多名復旦大學學生在黃山遇險,警方全力搜救,學生們獲救了,但一名年輕的武警戰士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時獲救學生對英雄的冷漠,曾引發社會廣泛討論。
不可否認,現在很多大中學生參與戶外活動太少,戶外活動能力較低,這是一些學生一出門就容易出事的重要原因。當然,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因為發生了一些這類事件,就認為學生們就應該足不出戶。
據媒體報道,此次成都大學生驢友遇險事件中,大學生們陷入險境時,曾給遠在北京或廣元的家長打電話,這一方面表明他們缺乏自救常識,不懂得“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還會給父母平添不必要的擔憂。另一方面,也表明這些學生還是指望家長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事實上,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千難萬險,但危險在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準備不足的時候往往較大;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準備越充分,危險就越小。比如,一個長期不用斧頭的人,或許一用斧頭就受傷;而天天用斧頭的木工,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被斧頭所傷。之所以如此,除了木工有防范意識,還在于他對斧頭的特性十分熟悉。理解了這個基本道理,就能積極預防風險,并在遭遇危險時化險為夷。
筆者前不久回了一趟家鄉,面對兒時攀爬自如的山徑,現在腿腳卻明顯不靈了,步履沉重;而在山里生活的童年伙伴則不減當年,依然步履矯健。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他們這么多年一直是這樣走過來的,而筆者則因為多年少走山路,攀爬能力降低了。此次成都8位大學生驢友之所以出問題,顯然也與以前參加登山活動太少,野外經驗不足,鍛煉不夠有關。他們或許對大山充滿好奇,卻并不太了解山的“性格”和“脾氣”。
這讓筆者想起小時候的一次遇險經歷。當時筆者大約七八歲,生產隊里的勞力正忙著送公糧。他們挑著擔子走后,筆者看到量稻的木斛挺好玩——口小底大中間加鐵箍,在和小伙伴們玩捉迷藏的時候,就躲進斛子里去了,還在上面蓋了些稻草。結果,小伙伴們找了近一個小時也未找到,就在筆者急得想自己出來時,卻發現盤坐在斛底的雙腿麻了,怎么也出不來,叫來小伙伴們幫助也不行,以至于后來引得來往過路的數十人圍觀。最后,那些送公糧的壯勞力回來了,三個人抬著斛子對著稻草堆才把筆者倒出來。
童年的這次遭遇,讓筆者得到的教訓是,進行一些較為危險的活動時,需要自己能掌控風險,而不能自己冒險,卻讓別人支付成本。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就應該一味膽小退縮、不去冒險,而是要提高自己預估和掌控風險的能力,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全面考慮自己的身體、天氣、環境等因素,讓自己的應變能力與風險系數相匹配,而不要在自己茫然無所知的情況下去冒險。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