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學習成績也是這樣。即便是同一老師教的同一個班級學生,也會因為天賦資質、學習努力狀況等,學習成績呈現好中差等不同等次,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遺憾的是,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在假期作業布置上采取一樣的標準、內容和數量,與因材施教的實際要求相去甚遠。
就此而言,長春等地的中小學老師按學生成績的好壞,給予不同學生不同數量和難度的作業,無疑邁出了因材施教的可貴一步,為學生更好學習創造了條件,無疑值得肯定。
但是,總體方向正確,并不代表具體的措施沒有問題,或者可以不加考慮地采取簡單的手段或標準,來達到所謂的因材施教的目的。按考試分數“分層留寒假作業”無疑就有這樣的烙印。
一方面,考試成績是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學習效果的檢驗和體現,但這樣的考試成績卻并不一定完全體現學生一定時期內的學習成效。不然,哪里還有考試超常發揮和發揮失常的說法?按考試分數“分層留寒假作業”明顯不妥,不能充分實現強化學生知識弱點的目的。
另一方面,“分層留寒假作業”不但要考慮因材施教的效果,也要重視學生的接受度和長遠影響。按考試分數“分層留寒假作業”,有歧視學生的嫌疑,也會直接增強學生“考試成績決定作業量”的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發展。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原因可能很多,但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分數情結依然濃厚。如果寒假作業布置前充分征求家長、學生的意見,而非抱著分數去簡單看待教育改革,大概就不會有如此大的爭議。
眼下,各地中小學很快要進入“寒假時間”。要避免按考試分數“分層留寒假作業”可能造成的甜蜜傷害,達到助力學生成長的效果,有關方面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按因材施教的應有途徑和措施布置作業。
相關熱詞搜索: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