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報道中所言,一些畢業生認為給簡歷和文憑“注水”成本低、核實難,于是便選擇“鋌而走險”。這種為滿足一己之私而不惜破壞社會公平正義的做法,除了進行道義上的譴責和規則上的制約外,著實沒有更加有力的懲處手段。而諸如此類的不良行為,往往會像蛀蟲一樣腐蝕社會的公正。
“注水簡歷”的危害不言而喻,但在其背后,還有幾個問題必須厘清:
其一,作為大學畢業生,其知識水平毋庸置疑,但誠信意識為何如此淡薄?近日,多個省份公布了免費師范生的違約名單,并將這些違約行為記入個人誠信記錄。類似的還有不少畢業生簽工作時反復違約,直至找到最滿意的崗位;大學考試時常有人作弊,等等。這些行為的背后,都指向大學生誠信意識較低的事實。大學生的知識水準和道德水準如何才能成“正相關”?
其二,大學生簡歷“注水”高校是否知情?在簡歷和文憑上玩貓膩,無非是想在求職中給自己增加一籌砝碼。加之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加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就成了大學生為求職而進行的重點準備。但是明目張膽地給簡歷“注水”,學校真就一點不知情?每年各高校都要發布畢業生就業報告,以此來為自身做宣傳。對畢業生就業率的比拼,促使部分高校采取縱容或者默許的態度來面對畢業生簡歷造假的事實。在不少高校看來,畢業生只要能就業、就好業,即使摻雜點水分也不為過。
其三,招聘單位為何如此看重簡歷?招聘單位對畢業生不了解,個人簡歷是招聘單位最方便快捷了解畢業生的方式,含金量高的簡歷自然能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但也不得不說,在招聘過程中,簡歷只起到敲門磚的作用,后續的筆試、面試等環節才是重點。過分在意畢業生的簡歷,而忽視對其能力的考察,也是造成畢業生簡歷“注水”的原因之一。
“注水簡歷”的背后,既暴露出高校誠信教育不足的現實,也反映出過分強調就業率的評價失誤,同時也折射出招聘單位重簡歷而輕能力考察的現狀,這些都需引起重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