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假學”、“假會”的具體表現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教師提前一天布置了預習,下發了預習提綱,第二天上課檢查預習情況時,所有人都能對答如流。事實上,只有部分同學按照要求預習了,另外一部分同學只是在復述課本上或者其他同學的答案。另一種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了問題或者出示了當堂檢測題,有些學生只是照本宣科地把事先在課本或資料中找到的答案念一遍,其實一點也不理解。還有一種是有的學生抄襲其他同學作業,他們看似都做對了,其實一點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就拿第一種表現來說,教師通過檢查預習情況,可以知道學生已經掌握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哪些知識,據此進行二次備課,確定課堂講解的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如果學生只是抄襲了課本或其他同學的現成答案,那么反饋的學情就是假的,教師的課堂講解就失去了針對性。要么過難,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掌握;要么過簡,進行一些重復無效的講解。
同樣,課堂提問、檢測以及課后作業,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診斷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如果學生根本沒有思考或者親自做作業,那么教師很難知道學生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從而失去了反饋矯正的意義。
解決學生“假學”、“假會”的問題,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要向學生講清自主預習、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的意義,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自律意識,同時要教給學生預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樂趣。
二是要加強監督和管理,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對于課下自主學習,剛開始時教師要親自監督,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預習任務。一段時間后,可以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同學之間相互監督,教師通過小組長及時掌握自主學習的情況,調整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提問,還是當堂檢測,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實在無法獨立完成的,可以在小組內交流。對于共性的問題,教師要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讓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是要強化責任心,真正為學生的學習負責。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陶冶情操,如果學生當堂所學知識都掌握不了,時間長了會越來越跟不上學習進度,所謂的“差生”也就這樣產生了。對于學生的“假學”、“假會”,許多老師并非不知道,只是害怕耽誤上課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比如,某些歷史老師把檢查學習效果當成了課堂教學的一個并不重要的環節,明明看到學生抱著課本念現成答案,卻不加以制止。讓學生會學并且學會,是教師責任心的體現,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然要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