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群體人數眾多,其中不少人自稱是工作忙、地位低、職稱低、收入低的“學術民工”,媒體和社會輿論對此也多有關注。
“青椒”是對40歲以下高校青年教師的戲稱。據統計,現在大約有90萬人左右,占全國高校教師總比例的60%以上。在很多人看來,高校教師知識水平高,社會地位高,經濟收入高,工作成就感強,精神生活豐富。但他們給自己貼的標簽是“工作忙、地位低、職稱低、收入低,‘學術民工’”。
有“青椒”感嘆,“恨不得一天有48個小時”。光明日報一篇題為《關注88萬高校青年教師:“境遇尷尬”成標簽》的報道中,展示了一名“青椒”的日程表——
早上6點多起床,看書、查資料、寫論文和投標書,再抓緊完善由老教授或教研室主任“掛帥”的課題報告;中午“隨便搞點吃的”后花一個多小時輾轉抵達學校,完成下午3個課時的教學任務,下課后還得趕在財務、人事下班前“把提前在家黏好的發票送去報銷”;晚上回家也是片刻不得閑,上傳教學課件、回復學生郵件,真正能坐下來看看書、寫寫字已是深夜。甚至,沒有雙休日和假期,“不去參加學術會議的話,就抓緊多寫點論文,還得準備PETS-5考試(專為申請公派出國留學的人員設立的英語水平考試,部分高校評職稱時的必要條件)”。
這并非個例,在媒體報道和一些學術人聚集的論壇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言論:“入職第一年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很少有在11點之前睡覺的,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等等。
“青椒”們常常面臨“人微言輕”的苦惱。騰訊“大家”文章《青年教師為何被捏成軟柿子》,作者田方萌指出,青年教師剛剛入職,常被領導或教授拉去參與其研究項目,可往往被列為排名較后的作者或次要研究人員,即使他們承擔了大部分實際工作。在隱含的契約關系中,作為交換,領導和教授便有義務幫助青年教師取得職稱。如果他們沒有出力,甚至拖了后腿,就可能使“青椒”們燃起怒火。另外,他們往往被指派開設學院需要的課程,而不是自由開設課程。許多“青椒”不得不邊學習邊上課,講授一些連自己都不熟悉的內容。
“職稱低,評職稱難”是“青椒”們最頭疼的事。2014年前后,共青團北京市委對在京普通高等學校中35周歲以下的16738名專任教師和10043行政教輔人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以中級職稱為主,初級職稱為輔”。另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在30歲至34歲的年齡組中,2013年只有一成的普通高校教師升為副高或正高;而在35歲至39歲的年齡組中,這一比例就增到四成,在一流大學中可能過半。
評職稱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收入少。2014年,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發起的《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也顯示,作為近九成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知群體,多數高校青年教師都是“月光族”,有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前幾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而“青椒”們的本科同學經過若干年的奮斗,已經有房有車,事業有成,兩相對比,他們會產生一種知識的無力感。
“青椒”處境艱難,“評職稱難”固然是個重要因素,但與自身能力和主觀認知也不無關系,現實中不乏貢獻突出、“名利雙收”的“青椒”。
中國網文章《正視“青椒”打院長背后的學術之痛》概括出三點外因:一是大學里的權力腐敗,即當評聘職稱的權力都壟斷于院系或學校領導少數人之手時,出現尋租和腐敗;二是大學里有學術派別之爭和權力斗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打壓不同專業的人,也往往是大學里的常見戲碼;三是我國高校里死板的職稱晉升制度,容易導致職稱評聘權過度集中,對青年教師造成很大壓力。
《中國改革》刊文《高校青年教師群體憂思錄》分析認為,“青椒”自身主要存在兩點原因:學歷比較高,對工作回報的期待也很高,盡管生活還過得去,但會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或者一種憤憤不平之感;對職稱評定體制采取一種“不合作”的消極態度,他們完全沉浸在學術所建構的人文世界之中,而將那些以學術換取“稻粱”的人視為不恥之徒。此外,有些“青椒”自身學術研究水平、教學水平不高,沒有其他謀生技能,也是造成處境艱難的重要原因。
盡管如此,現實中還是不乏“名利雙收”的“青椒”。2016年1月11日,教育部人事司公布了2015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和青年學者建議人選名單,共418人入選,其中青年學者212人。1月8日,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公示結束,565名青年學者從申報的2325人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其中,80后占77.5%,首現2名90后女生。
騰訊“大家”欄目刊發文章《摑甘陽的巴掌,究竟打在誰臉上》,作者孫驍驥還看到,大部分教師都屬于“混合式經營”,學校只是一份工作,同時也不放棄兼任其他的社會職務或工作機會。盡量在體制內外都為自己留一條后路,走一步看一步,這就是現在大多數人的實際選擇。
這幾年,為了幫助“青椒”們改善工作和生活狀態,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高校出臺了不少政策和措施,讓高校青年教師有奔頭、有地位、有干勁。
2015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目標:到2020年,在影響學術創新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學術自治理念全面落實,學術評價更加科學規范,學術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12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在生活上關心幫助青年教師,注重解決他們在住房、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2015年12月,廣東出臺新政,支持高校教師離崗創業,期間學校可以保留人事關系,同時享有與學校其他在崗人員同等的參加職稱評審、專業技術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權利。這為教師拓寬了創收和職業發展渠道。
一些學校也出臺了改善“青椒”生存狀態的舉措:如中南大學突破職稱評審的名額制,開始了“同行評議”制度的探索;以老教師“傳幫帶”等舉措為“青椒”提供職業發展助力;新上崗青年教師8年內無需承擔教學任務,專心科研,中途只考核一次,8年后驗收成果,如果屆時不能晉升教授或副教授則要么轉崗、要么離職。再如,天津科技大學實施青年教師“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和“教學名師培育計劃”,讓科研能力強的“青椒”和教學能力強的“青椒”都有奔頭、有地位、有干勁。
結 語“青椒”群體承擔著高端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重要使命,理應受到關注和重視。改善“青椒”生存狀態,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在工作條件和待遇上提供充分保障,同時營造更具激勵性的學術環境。當然,“青椒”自身也要有理想、有追求、有實力,努力成為學校器重、學生敬仰的優秀教師。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青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