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教師監考時猝死一事為例,較早報道此事的是江蘇當地某報,標題為“泰州一校長一老師同天猝然離世,疑因突發心梗”,報道清楚交代了事件經過,寫明“學生們考完試,才發現監考老師出事了”,校長、老師和學生們隨后開始緊急救助。一些網絡媒體雖然轉載了這條新聞,但真正讓此事成為輿情熱點的,卻是微信朋友圈一篇題為“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中學生平靜做題——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何以造就?”的文章。到了這篇文章里,事情被描述為學生“在目睹吳老師最后掙扎呻吟中平靜地做完題”,這一看似“輕微”的演繹,讓一場女教師監考中猝死的意外,變成了學生們只顧考試卻對老師“見死不救”的“道德大案”。文章指責學生們“冷血無知”,并大發感慨“為教育的失敗惋惜”,在輿論場挑起一場軒然大波。然而,多家媒體迅速跟進,很快澄清了事實:學生們發現女教師情況異常后,邊急救邊打120,校長和其他教師也迅速趕到。這場輿論鬧劇才告平息。
而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遭槍殺事件日前發生后,網絡上隨即出現一種論調:能在美國留學、開著奔馳車,出身一定非富即貴。這些人的邏輯是:有錢,必定任性;任性,必定冒犯;冒犯必定激怒,激怒必定沒好下場。一條污蔑女留學生的“邏輯鏈條”就此形成。但幾天后,美國警方將此案定性為謀殺。據美國權威媒體報道,女留學生沒有任何過錯,是無辜遇害。
不了解事實,憑主觀想象去揣測,屬于臆測;不做嚴謹的調查論證而輕率地下結論,屬于妄斷。臆測往往導致妄斷,而妄斷多源于臆測。如果說臆測和妄斷是表象,那么更深層的動因,是放任了情緒,拋棄了理性。比如對遇害女留學生的詆毀,顯然帶有強烈的偏見甚至仇視情緒。而那篇指責學生面對女教師猝死“冷血無知”的文章,作者既不是現場目擊者,也缺乏權威信息源,僅憑一位學生家長在微信朋友圈發的一通感慨,就像偵探似地“大膽想象”“復原現場”,并根據臆測出的“事實”,妄下論斷,上綱上線,亂打板子。文章看似是批評學生,本質上只不過是借機發泄個人情緒。
或許有人會說,發泄一下情緒,信口胡謅幾句,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必須看到,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輕則混淆視聽、誤導公眾,引發輿論災害;重則對他人造成直接的精神傷害,比如女教師猝死事件中的現場學生,以及遭槍殺女留學生的親友。
在一些熱點輿情事件中,放任情緒、缺乏理性的,多是一些網友、個人,而傳統媒體則往往扮演了“正本清源”的角色,這得益于傳統媒體的專業素養和權威屬性,但這并不代表媒體不會犯類似錯誤。比如在女留學生遭槍殺一事中,國內外一些主流媒體在真相暫時不明的情況下,一度將此案與“路怒”聯系起來,這顯然也是一種臆測和妄斷。
在輿論場復雜而脆弱的生態中,臆測和妄斷正在成為重要“污染物”,影響所及,大大小小的輿情事件都難以完全避免。比如,最近有高校研究生鑒于“沒講座處處抱怨,有講座卻沒人聽”“聽眾參與度低”等問題,就妄言“大學學術講座已陷入病態”;有媒體了解到一些教師、學生對評教有微詞,就妄斷“高校評教名存實亡”,結果遭到不少高校教師和學生的批駁。
君不見,只要發生學生輕生、校園暴力、師生矛盾等事件,情緒綁架理性,臆測、妄斷橫行輿論場的情形,經常會出現。臆測和妄斷,本質上是思維的慣性或惰性:一事當前,不辨真假,不假思索,大膽假設,妄言是非。這種思維和表達上的流行病,無論是媒體還是個人,都應盡力防范和矯正。否則,最終往往自扇耳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