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進大學后的第一場講座,離開場還有30分鐘,我便早早地從寢室出發,心里盤算著要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座位。到了現場卻發現自己太過天真,不要說選擇一個理想的座位,連有沒有地方站都成了問題。而這只是一場普通講座,沒有強制性要求,沒有簽到的規定,完全靠自覺。正如校領導說的那樣,講座中最該感謝的除了主講人、主持人外,還有那么多忠實陪伴的學生。許多主講人因為講得投入而忘記時間,許多學生因為聽得投入而忘記時間。一場講座超過預期的兩個半小時的限制是常有的事,這就是我在大學里看到的現象。
講座如此成功,我想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比較高。講座是課程以外的學習機會,考察著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上進心,一個自愿去聽講座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主動學習的好習慣。而眾多學生愿意去聽講座,說明這個學校的學習氛圍比較濃厚。當然,不得不提的是,我所在的學校地處重慶遠郊,娛樂機會較少,很多學生只好將學習、聽講座作為正事來干。我有時冒昧地揣測,或許我們是把學術講座當成了娛樂,因此才如此執著。
其次,與學校文化的凝聚力和講座的針對性、普遍適用性及高質量有關。我校雖然近年來在向不同領域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學院的設置、專業的開設都貫穿著“法”文化。作為一所政法大學,法學講座當然占據了我校所有講座的半壁江山,但受眾是全校大部分師生。
而且,西政的講座并不是一般學者能開的,許多主講人都是學界的泰斗、實務界的把舵人,他們不空談理論,而是緊密聯系實際,不是為講座而講座,而是有感而發。學生往往能從中得到許多實際性的思考,正是這些思考,讓許多聽眾執著于講座。
西政的講座不是一言堂,而是論辯大餐。不少主講人曾表示,站在西政的講臺上需要勇氣,更需要實力。往往主講人、主持人、點評嘉賓都忘記了自己的主客身份,為了一場思想的混戰,拋出自己觀點,互問互答,批判中帶有理性。在這里,少了身份的綁架,只有學術人與學術人的討論。同學們在討論中學習、思考,甚至偶爾提出令教授們一時無法作答的問題。
作為一名大學生,能在這樣的大學里感受這樣的講座,我非常驕傲,我想,其中的某些做法,也值得一些學校借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