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領域悖論的發生原因都是復雜多樣的。從根本上說,悖論是自相矛盾的命題,同時假定兩個或更多不能同時成立的前提,是一切悖論問題的共同特征。因此,一般來說,悖論存在的原因是認識問題,也就是邏輯思維矛盾問題。《韓非子》里一些自相矛盾的故事非常典型地揭示了這種思維矛盾。
當下的教育領域確實存在許多悖論,一些教育理念相互矛盾的思維現象或者問題大量存在于教育實踐中。譬如,我們常說,培養創新人才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應該解放學生的思維;同時我們又用處處限制學生思維的標準化答案培養所謂的創新人才,學生如果不按照標準答案答題只能得零分。現在的教育一方面倡導培養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又限制創新思維,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表現。
當我們這樣看問題時就不難發現,這些所謂教育領域存在的悖論有其特殊性:不能把正確的教育理念落實在教育實踐中,不僅造成認識上的矛盾,也導致正確理念與實踐中的錯誤做法相沖突。譬如,雖然我們提倡綜合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要搞素質評價,實際上卻依然堅持唯分數的評價制度,用升學率給學校排名,用班級平均分給教師排名,用考試分數給學生排名。
例如,一方面領導在教職工大會上宣讀上級禁止分數排名的文件;另一方面又讓職能部門在教學樓走廊張貼學生成績排名表。這種現象在不少學校都能見到,不得不讓人反思:為什么大家都承認用綜合素質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具有科學性,用素質教育理念辦學是正確的,可在實際做法上卻依然堅持搞應試教育?
回答這樣的問題需要綜合分析,因為其原因非常復雜,它涉及到教育體制、辦學機制、考試制度、錄取制度、教育評價以及教育政策等多方面。顧明遠先生認為,破解了諸多教育領域的悖論,我國教育必能更健康地發展,我深對此表贊同。
進一步說,教育領域存在悖論并不可怕,探討教育領域的悖論現象可以激發我們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譬如,我們已經提出了學校去行政化、“管辦評”分離、第三方評價教育等方法,并且這些改革都已經上路。相信隨著教育領域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諸多悖論終有一天會得以破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