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最重要的大背景是人口遷移、城市化。”李玲說。2010年,她擔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教育體制機制研究”首席專家,對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進行了長期研究。
這項研究以人口流動為基準,以西南地區為重點,覆蓋山東、浙江、吉林、湖南等東中部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城鄉差別很大,而且處于不斷變動之中。”李玲解釋說,在城鎮化背景下,鄉村人口往城市轉移比較快,一些鄉村學校出現“空巢”現象——房子蓋好了、設備設施齊全了,學校卻沒人了。“標準化建設必須要做好人口預測,建立動態監測機制,避免資源浪費”。
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對改善薄弱地區教學條件、推動教育質量提高、實現教育公平意義重大。自該項工程啟動以來,部分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獲得提升,縣鎮學校“大班額”、農村寄宿制學校宿舍和食堂等問題得到緩解。
“自2010年國家在城鄉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上加大投入以來,校舍規模、班額大小、儀器設備、圖書冊數等方面都設立了具體標準,各地也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設置了相應指標,無論東中西部地區,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都取得顯著成效,但總體來看,東西部差距很大、城鄉差距明顯。”李玲說。
“標準化建設真正的短板在農村和偏遠貧困地區。”李玲認為,東部地區建設情況較好,一些農村生均經費甚至超過城市。而西部、民族地區和貧困山區等地的學校,盡管有了一定改善,但仍是薄弱環節和未來建設的重點。因此,如何精準定位、把錢用好,讓資金真正到達這些偏遠地區的教學點、村小、完小,而不僅是停留在區縣、城市學校,是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對此,李玲提出:“要準確統計學校的具體短板,設立專門規章制度和人手統計、調研,把錢花好,否則,真正貧窮的地區拿不到錢,甚至不了解政策,政策效果難以到達地方。”
此外,經費單項投入過于精細化問題也不容忽視。標準化建設中對每一筆經費的用處都作了詳細規定,力求實現專款專用,但對具體學校來說卻不好統籌。“蓋房子的錢不能買設備、改善寄宿條件的錢不能改善食堂,這些都不符合學校的客觀情況,也束縛了學校發展。”李玲建議,在經費使用上應該給學校一定的靈活性和自主性。
在李玲看來,標準化建設不僅要達標,而且應該是可持續的。“實驗室、操場等設施建好了,還需要維護、修繕,否則很快就不能用了。這也是一種浪費,因而要在投入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還有一些問題不是單靠教育就能解決的,國家給資金,但學校沒有地蓋房子,在很多快速發展的城鎮地區這是個突出問題。”李玲說,教育用地不是出讓地而是劃撥地,很多地方教育用地被擠了又擠,有的甚至把2020年的指標都用完了。而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市教育土地逐漸緊張。因此,她希望教育用地指標也能像土地流轉一樣,隨人口流動,切實解決城鎮教育用地不足問題。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職業技校 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鐵道 甘肅高鐵 甘肅鐵道高鐵交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