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生命呱呱墜地,家庭的每一元素、每一過程、每一細節無不與人性的養育相關聯。人性,體現在家庭的建構、延展和每個家庭成員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這種早期性、全面性、深遠性的特征,決定了家庭教育在養育人性方面肩負著無比神圣、不可替代的重任?!?/p>
珍愛生命,呵護真情,維護尊嚴,追求自由獨立,人類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正仰賴于幾千年來家庭教育對人性養育的堅守與傳承?!?/p>
伴隨近代工業化而來的學校教育不過百余年,洶涌的城市化浪潮和嚴苛的標準化生產,改變著傳統的家庭教育生態。在工廠制、信息化、全球化的不斷催促下,父母的腳步愈來愈快,家庭教育也越來越焦慮。職場競爭殘酷,生活成本高漲,種種重壓下,家庭教育稍有不慎就會走偏:
一是因為忙于工作、出外打工、隔代撫養等現實逼迫,很多家長不得不將就吃飽穿暖即養育的現狀。
二是向學校教育讓渡本屬家庭教育養育人性的責任,將諸如涵養道德情感,養成行為習慣,培養規則意識,感悟生命、生涯,認知環境、自然等責任,家長都盡量推給學校。
三是強化知識灌輸,偏愛技能訓練,追捧各類“補習培優”,焦慮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拼命過度、超前、趕早,相信靠高分、名校、好工作就能天下通吃。至于善良、正直、果敢、尊重、體諒、同情、理智以及敬畏生命、愛護自然等諸多有關人性、關照一生的精神和品質,很多家長根本沒有把它們放在心上?!?/p>
不知不覺中,家庭教育被扭曲了的“起跑線”蠱惑,被分數排名、升學率慫恿,被名學校、好職業、高薪水綁架,“言教育必學校、言學習必課本、言成長必分數”(北師大陳建翔教授語)、言成功必有錢,種種病態的認知助推家庭教育及父母的淪落,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殊不知,人性是1,分數、升學、名校、好工作等就是后面的0,1沒有了,數字再大也終歸是0。2004年馬加爵案、2010年藥家鑫案、2013年復旦投毒案,一個個生命悲劇式的消逝,給走偏失責的家庭教育做了令人痛心的注腳。
朱永新說,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找到他自己,成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然而,現實中不少中國父母卻揚起手、錯伸手、不放手,帶來的只能是人性的殘缺、凋零。
莫揚手,尊重生命,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孩子,讓孩子遠離各種暴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無條件養育”,不用“棍棒”,孩子也沒有恐懼,愛意充盈,溫馨、自由、舒適、個性的氣息彌漫,彼此珍惜、相互成全。父親像父親,母親像母親,家人各司其職,各盡本分。母愛細膩、綿長、安詳,父愛陽剛、拼搏、擔當,在傾聽、陪伴、扶持的每一個細節里,孩子自然生長,不困惑,不迷茫。
莫伸手,生命對于父母和孩子都只此一回,孩子有自己的見地,也有自己的生命軌跡。不強制其擇校,不干預其婚姻,不干涉其工作地點和類型,不試圖控制其經濟。在陪伴、交流和撫育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尊重其人格,正視其缺陷,回應其需求,關注其價值,理解其處境,肯定其努力,鼓勵其抉擇,扶持其追求,期待其成長。
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牢、攥得越緊,孩子就越想逃離,就越飛不高。父母只有建立強大的內心,始終讓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陽光下,孩子就不會是弱不禁風的溫室花,才能長成櫛風沐雨、頂天立地的參天楊。
請經常重讀紀伯倫的那首《你的孩子》,字字珠璣,“你的孩子不屬于你”,“他們是生命的渴望”,“你是生命之弓,他是生命之矢”,“將羽箭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庭教育的使命,正是借由家庭去實現最真實的人性、去培養最美好的人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