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聚會,有幾位老同學向記者吐槽:光壓歲錢就花出去1萬多元,盡管內心并不情愿,但卻沒有一個人敢挑戰“行情”。一方面,給少了覺得寒磣,容易被人輕視;另一方面,很多人也越來越習慣以此來衡量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誰也不愿意付出犧牲“面子”和人情作為代價。
正因為如此,一些不堪重負的年輕人中間開始出現“恐歸族”。他們寧愿一個人留在外地過年,也不想承受回家團圓帶來的這種尷尬。
壓歲錢作為一種年俗,本來的含義是壓祟驅邪,祝愿小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平安安,但成年人如果把這種年俗異化成一種“金錢游戲”,不但會加重自身的經濟負擔,也會對小孩子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
壓歲錢本是春節情感大餐的一道“作料”,一旦用過了就會傷害本來的“味道”。壓歲錢應該是既飽含祝福,又不造成沉重負擔。春節是團圓、歡樂的時刻,切莫被壓歲錢所“綁架”。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