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因一個人的到來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是個沒落的音樂家,也是一位臨時代課教師,他用合唱團創造了教育的奇跡,給“池塘之底”帶來了久違的春天與陽光。
說到此,也許你早已猜到這是一部影片里的傳奇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重新品味這部電影,再次震撼了我的心靈。
影片主人公馬修老師不愧為“教育家型教師”,在短短幾個月里,他用深沉博大的愛和超越世俗的智慧,深深影響了那群“池塘之底”的孩子們,讓他們感受到了音樂的神奇與力量,感受到了老師的愛心與溫暖。
面對弄傷學校老教師的孩子,馬修老師并沒有把他送交校長,而是幫這位孩子隱瞞了事實,要求其到醫務室主動照看老教師,讓其感受到生命之脆弱,達求自我反醒的目的。面對在教室黑板上帶有侮辱性質的肖像速描,馬修老師也沒有大發雷霆,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為對方畫了一幅頗為滑稽的肖像畫,智慧地化解了教學危機,讓課堂回歸安靜。即使面對偷盜了校長二十萬法郎,以求實現成為熱氣球駕駛員夢想的學生,馬修老師也沒有將其繩之以法,而是諒解了這名學生。
他的胸襟與大度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師者的力量,由開始的排斥與叛逆,到后來的觀望與親近,以至于最后產生濃濃的依戀——當馬修老師被解雇孤獨地離開學校時,孩子們用他們親手做的紙飛機,向馬修老師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如雪的紙飛機帶著離別的不舍與感傷,帶著對老師對敬意與感激,紛紛從二樓狹小的窗戶里飄落下來。那一刻,馬修老師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拯救了這群孩子,更證明了音樂與教育的力量。
在馬修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具有超乎尋常的天賦,這一點,在合唱團分工與試唱環節體現的淋漓盡致。根據每一個孩子的音色與音域,馬修老師給予他們一個合適的位置,即使對音樂毫無感覺的孩子,他也給予他們一個個特殊而不失體面的角色。
馬修老師給“池塘之底”帶來了光明,這份光明也悄悄地改變了這里的氛圍,生硬古板的數學老師深受其影響,主動加入了合唱團;體育老師更是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即使是自私、貪婪的校長,似乎也被馬修老師感染,喚起了昔日的教育夢想,在辦公室里折起了紙飛機,加入了學生足球隊的行列。現實與理想的沖突總是讓人倍感無奈,馬修老師最終因為一場大火不得不離開“池塘之底”。所幸的是,他并沒有因為離開而感到絕望,臨行上車的那一刻,他帶走了小小的佩比諾,實現了佩比諾的愿望。同時,也帶走了“池塘之底”的教育夢想,繼續他的教育旅行,通過音樂為更多的孩子帶來春天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