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作為春節熱度最高的年俗之一,其本來意義在日漸高企的紅包標準中變了味。有媒體報道稱,部分城市小學生壓歲錢平均三千元,高者超過萬元,個別人甚至多達20萬元以上。
中國是人情社會,注重禮尚往來,為了社交需要也好,為了面子也罷,動輒三五百甚至上千的壓歲錢紅包不僅給不少成年人帶來了壓力,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一些青少年的價值觀,助長了其互相攀比、奢侈消費的不良習慣。
喻女士說,自己女兒收到的壓歲錢可不是白收的,收到200元的紅包,自己就得加一點包300元給對方小孩,收到300元,就還500元。遇到家里沒小孩的,還得一筆筆把賬記上,等到對方辦大事要隨禮的時候再還回去。
對于部分收入本不高的年輕人來說,回家過年還得準備差不多一個月的工資給親戚的小孩包壓歲錢,很多人對此感到壓力山大。還有報道說,有的城市甚至有家長因無法兌現承諾給女兒的數萬元壓歲錢而打上欠條……
據考證,壓“祟”壓“歲”,傳統意義上的壓歲錢是祈求平安所用,是長輩對晚輩表達關愛與祝愿的一種情感表示。早期的壓歲錢也使用食物及其他具有象征性意義的物品,后來逐漸被錢幣取代。在人情往來中,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好轉,紅包來去之間價碼隨之水漲船高,壓歲錢也慢慢變成了“壓力錢”。
其實,壓歲錢若能從較大額度的金錢付出回歸到祝福本真,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派送個人學習、興趣培養方面的禮物,同時引導青少年合理利用所收到的禮物,不僅能減輕家庭的負擔,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營造代間互動的良好氛圍,建設和諧家庭。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