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看梁衛(wèi)星老師的小說《成人之美兮》,小說借主人翁之口提到了尼爾的死:導演對基丁老師的啟蒙持保留意見,啟蒙會導致人和現(xiàn)實的巨大沖突。看到這句話的一瞬間,我開始反思:那個禿頂?shù)母赣H為什么會如此狠心,以致逼死自己的孩子?基丁對尼爾的自殺有無責任?尼爾以自殺來抗爭,真的是啟蒙之過嗎?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成為一名農(nóng)村中學的教師、成為孩子的父親。尼爾的父親平凡卑微,希望自己的兒子走上一條世俗標準的成功之路,不再重復自己的生活,體現(xiàn)了一個沒有功成名就、普普通通的父親對孩子的愛。也許你會說,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應該讓他自己選擇。可我相信,幾乎所有普通卑微的父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上世俗標準下的幸福生活,因為那意味著安全和穩(wěn)定。那些普通的父親可能不是不明白特立獨行追逐夢想的精彩,他們只是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替孩子承擔精彩背后的風險。
如果將來,女兒也因為追逐夢想和我產(chǎn)生分歧,我會不會替她選擇?我沒有答案,任何的假設在現(xiàn)實生面前似乎都顯得有些矯情——就如我曾經(jīng)當面痛斥一些學生家長放任自己孩子的學業(yè),卻無視他們?yōu)榱松钶氜D異鄉(xiāng)、辛苦操勞一樣。現(xiàn)實殘酷得讓很多普通卑微的父親難以支持孩子的美好期盼與夢想。評判總是那樣容易,太多的評判者像當初沒有成為父親的我,忘記了自己也許只是生活的幸運者和不幸的旁觀者。
和尼爾父親不同,基丁老師的卓越才華與非凡勇氣讓年輕時代的我熱血沸騰。第一次給尼爾們上課,基丁老師就鼓勵學生撕去教材的序言,并斬釘截鐵地斷言:所謂學院派的研究不過是屁話,是在敗壞真正的詩歌精神和學生的大腦。曾經(jīng)的我也以批判教材某些選文的觀點和邏輯為榮,為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而洋洋自得。但真正的教學是學生、老師、教材、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是師生對問題的共同探討,更是師生的相互成全。在課堂上,沒有人掌握絕對真理,任何人的任何觀點都有被傾聽和理解的權利。無法抑制內(nèi)心的激情澎湃,用暴風驟雨的方式來否定那些不被我們認可的邏輯與觀點,但這不過是以一種粗暴取代另一種粗暴而已。
在尼爾決定參加公演的前夜,他為父親的粗暴反對痛苦不堪,基丁老師鼓勵他:“你不是契約的奴隸。”基丁老師的這種教育,雖然激發(fā)了尼爾的自我意識,卻在一定程度上讓尼爾無法面對復雜多元的現(xiàn)實世界。這種強調自我,無視傾聽與理解的思維方式,使得尼爾對父親缺乏基本的交流和信任,這一點直接促成了尼爾自殺的悲劇。與之相反,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蘭徹雖然鼓勵喜歡攝影的好友放棄工程學,但一再提醒好友信任自己的父親,要動之以情,千萬不要以自殺來傷害父親。看到父親接受兒子改行,一家人緊緊相擁的那刻,我禁不住熱淚盈眶——這就是理解與寬容的力量。也許,尼爾的父親不會改變自己的粗暴和蠻橫,但作為教師的基丁有責任也有義務向學生傳遞理解與寬容的價值。在一個多元的世界里,不管出于何種理由,缺乏傾聽與理解他人的意識與能力,缺乏對這種價值的守護與捍衛(wèi),張揚個性、追求自我往往導致粗暴與專制的唯我。
所以,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警惕自我崇高感,節(jié)制人性深處的權力操控欲,教會學生理解這個多元且復雜的世界。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