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寫春聯的是村里受過傳統私塾教育的老先生、村小的老校長或村里的老中醫,他們一會毛筆字,二會編對子,最起碼手邊有一本“萬事不求人”的通才書。寫春聯的那幾天是老先生們在村里名聲最響的時候。各家提前在集市上買好紅紙,裁剪整齊,拿給村里的文化人。老先生們蘸飽墨汁,掭好筆尖,略一沉吟,手腕頓挫,筆精墨妙,或端莊工整,或飛龍走蛇,半支煙工夫,一副對聯和門心就出來了。
當然,如果誰家的孩子上了幾年學,會拿起毛筆寫寫字,能模仿著說幾個聯句,不必排隊去找老先生寫,那一定是值得驕傲的事情。那時候的中小學雖然開設毛筆字課,但不做要求,不少孩子學寫毛筆字是圖一時新鮮,很快就丟掉。有的孩子憑愛好自學,寫得雖然稚拙,但在大人的鼓勵下,也能獻上幾筆。
那時的春聯都是紅紙黑字,細看又各有不同。筆勢不同,字體不同,文本也不同。除了一些常見的聯句,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有的老先生會根據戶主的特點和要求,臨時編上幾句。有反映家風的,有勸勉學習的,有表明心志的,如“勞動門第春常在,勤儉人家福久長”,“歲月無情增后減,詩書有味苦后甜”,真是百花齊放,各有所托。
春聯,不僅能讓人覺得賞心悅目,還有一種文化熏陶的效果。那時候,村里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副別出心裁的對聯體現了清貧勞苦的農村人對文化的敬重和向往,顯示出一個家庭的志氣,對那時的孩子來說,也算是一種文化啟蒙了。
現在,各家張貼的春聯幾乎都是從市場上買回的,統一的印刷體,相似的對聯文。有的語意生硬,有的不合平仄,有的雖合平仄,卻又被張貼的人搞錯了位置。總覺得多了些匠氣,少了些文氣。會寫一手毛筆字的人很少了,會吟詩聯句的人也沒有了。總之,貼春聯的傳統還在,但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