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最近一段時間,記者身邊不少年輕媽媽在朋友圈里“吐槽”:自家孩子被一些親友逗得手足無措,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讓她們又是心疼又是生氣。為什么逗孩子招來了孩子家長的反感?
春節(jié)期間,逗孩子的場景大多發(fā)生在走親訪友時,親友往往是因為喜愛孩子,想要和孩子交流才逗孩子。雖然成人沒有惡意,但逗的方式和結(jié)果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到不快、不安等,比如有人逗孩子會說“爸爸會不要你了”“媽媽愛弟弟(妹妹)不愛你了”等。
作為“別人家的親友”,記者覺得“陪孩子玩”比“逗孩子玩”更重要,“加入孩子的游戲”比“加入逗孩子的游戲”更有趣。畢竟,逗孩子的目的是獲得孩子的親昵和好感,而不是眼淚與躲閃。
另外,如果親友逗孩子的舉動令人不悅,作為孩子家長,不必礙于面子保持沉默,而應(yīng)理解孩子的情緒,及時交流,讓孩子知道親友的善意,也讓親友明白要用平等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其實,只要真心想跟孩子做朋友,期待他有一個暖暖的小懷抱給你,總能找到一種恰當?shù)慕涣鞣绞健?/p>
延伸閱讀: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