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搞研究、寫論文、出專著,的確是大學教師的重要工作之一,寫論文、出書、申報職稱這樣的“三部曲”也自有其合理性。畢竟,一來,寫了多少篇論文、出了多少本專著,本身相對客觀,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科研水平的重要參數;二來,這樣的學術評價體系,對于激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水平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然而,完全以論文多少、專著多寡作為學術評價標準,難免有失偏頗。“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三尺講臺上,教授知識、答疑解惑、培育英才,同樣是教師的天職。正因此,“長期耕耘在教學第一線、長期潛心研究教學、全身心投入教學”的常萍,才會如此令人欽佩,才會得到如此高的贊譽。該校史無前例地為常萍舉辦聘任儀式,正是對埋頭教學的尊重和認可。在這個意義上,以之為起點,反思學術評價該為“口碑教授”們留下怎樣的位置,恐怕才是這一事件的意義所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