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學內一場特殊的聘任儀式引發社會關注。退休3個月后,教師常萍被學校返聘為副教授,繼續為本科生授課。在此前32年的教學生涯中,常萍的職稱一直都只是講師。但上過常萍古代文學課的學生大多會被她震撼,她的講課實錄被總結成“常萍語錄”流傳于網絡,民間則一直稱呼講師常萍為“口碑教授”。(2月15日《北京青年報》) “黑白兩色世界”唯有教書和讀書,不出書、不寫論文、不申報職稱使得這位大學教師成為“傳奇”。三十二年如一日,專注于教學問道,全心全意為學生授業解惑;深厚淵博的學識、詩情畫意的風格靈動著演繹純正文學;“兩拒《百家講壇》”,淡泊名利的品行,追求回歸本然的“無為”……在情懷稀缺、大事稀缺的時代,“口碑教授”的獨特品質和風格更顯難得,自然而然收獲廣泛關注和海量點贊。 然而,為“口碑教授”點贊之余,也需要多點理性思考。“口碑教授”的有口皆碑更加凸顯科學研究過程中的種種浮躁之風,也折射出高校職稱評定制度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弊端。然而,借“口碑教授熱”否定科學研究和職稱評定的積極意義無疑是不明智的。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口碑教授”專心為學生,把文學演繹成“從茍且的物質世界前往自由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德行品質難能可貴、值得點贊,但是專注于科研的教授學者同樣值得點贊。 專注教學與專注科研本就不該成為對立的兩面,不能因為“口碑教授”的獨特品質而否定專注于科研的專家學者。“傳道受業解惑”的根本在于教書育人,不含雜質的科學研究何嘗不是在教書育人。專注科研者同樣有至純至真之人,同樣可以傳思想教育之“道”,授理論實踐之“業”,求知求新的研究過程更可以幫助學生解未知之“惑”。 誠然,現在的學術界科學研究和職稱評定過程亂象叢生亟待反思,剽竊、抄襲等學術造假行為腐蝕著科學研究的權威;學風浮躁、急功近利的毛病折射中國的職稱評定制度之痛;種種歪風邪氣需要“口碑教授”注入“活水清風”。但是,學術研究、職稱評定制度本身對于中國學術界和教育界還是起著重要作用,不分黑白“一刀切”,借“口碑教授”的獨特品質把寫論文、評職稱稱為所謂的“凡塵瑣事”、把不評職稱稱為“低頭妥協”顯然是一種過度解讀。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