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上崗時間不長的“青椒”,我愿意相信,所有學生都是愿意按時上課的。之所以蹺課,一定有其原因。原因既有主觀方面,也有客觀方面。既有個人層面上的,也有社會層面上的。
因為貪玩熬夜而導致的蹺課在高校屢見不鮮。凡是站過講臺的人恐怕都有同感,早八點是蹺課最嚴重的時段。為什么起不來?回答多半是昨天睡晚了。特別到了冬天,學生紛紛變身起床困難戶,因為“我的被子感冒了,我得留下來照顧它。”
把蹺課完全歸結為學生懶惰是不公平的。不少學生認為所學課程枯燥,沒意思,或者與興趣不合,所以蹺課。眾所周知,目前高考填報志愿和錄取結果之間還存在一定偏差。心儀的學校或專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償。我曾遇到一名蹺課蹺得頗有規律的學生,總是在一周的某幾天缺席某幾堂課。交流后得知,這位同學非常喜愛歷史,但未能進入歷史系,因此蹺課去旁聽。跟歷史系同學聊了聊,他上課非常認真,比很多本系的更加專注,果然是“課非蹭不能聽也”。
最讓教師頭疼不已卻又無可奈何的,是學生為備戰考研而蹺課。這類蹺課通常只發生在大四,但受災面積非常廣。學生們往往蹺得心安理得,因為雖然沒有上課,但同樣在學習,甚至比上課更加努力。而由于考研成功計入就業率,學院方面也采取緩和態度,不予過分追究。據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數據,自2004年以來,考研總人數持續上漲,僅2008年出現小幅下跌。而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人數回落,一度被認為拐點到來,卻在2016年又出現反彈。考研熱對高校課堂的影響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應對因賴床而生的蹺課,比較常見的辦法是點名。點名的方法與時俱進,從最早的紙質名單,到后來的指紋打卡,近兩年則出現了使用微信簽到的新舉措。可以肯定,點名對于控制蹺課是非常有效的,但完全依靠點名并不可取。否則學生人到心未到,整節課低頭刷手機,這樣的到課率究竟有何價值?要從根本上減少蹺課人數,還是需要提高授課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同時結合使用點名手段。
如何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把課講得富有吸引力?我的個人經驗是,努力把教材講成一部小說。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有起承轉合,有懸念,有故事。而教材在編寫時,同樣會注意知識體系的邏輯關系,但這樣的關系不一定能為學生所了解,學習起來容易感到散亂無章。教師的工作,除了教授知識點以外,還應該幫助學生建立某門課程的整體框架。我的專業是詞匯學,在講授“語言學概論”時,我就試圖用詞匯將各章內容串聯起來:詞匯的物質外殼是語音,詞匯承載的概念是語義,詞匯的排列規則是語法,而同義詞、近義詞在不同語境下的選擇,則涉及語用。這樣,一門課程的脈絡,就比較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當然,僅憑講課本身留住學生是不夠的,我又給學生分組,按組建立微信群。每節課之前,都通過微信給每個組分配任務,課后則根據授課內容,追加若干問題。由于我所在學院的特殊性,我還會專門搜集一些留學生作文中有代表性的病句,交給學生分析偏誤產生原因,探討如何糾正。上課時,我從小組中隨機抽取組員回答,這就迫使全組人員必須共同討論,并且按時上課。
高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往往是亦師亦友,增進與學生的感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蹺課。但必須把握一定的“度”,與學生過于親近,可能會適得其反。針對學生因備戰考研而蹺課,不妨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合理利用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將與考研相關的專業課設置在大三或大四。但對于跨專業報考的學生,這種方法作用有限。
有學者曾指出,中國大學生選擇專業時間過早,應該允許學生自主調換專業。轉專業對于解決因興趣不合而引起的蹺課,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縱觀國外一些高校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這也是發展趨勢之一。當然,學生調換專業需要一定指導,否則容易出現盲目調換和跟風調換。
實際上,要根治蹺課問題,僅憑教師一己之力是不夠的。就我所知,大部分青年教師希望能在教學上不斷精進。但目前的學術評價機制,使他們不得不在科研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即使是老教授,也可能有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從長遠看,科研對教學有促進作用,但短期內則可能擠壓教學。此外,新時代也給課堂帶來新挑戰。近年來,大學生自主創業成風。應該說,學生創業值得鼓勵,山東師范大學的“幕影春秋”項目就獲得了2015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然而,創業與上課,有時難免發生沖突。這需要高校課程設置和相關制度的優化調整。蹺課表面上是高校內部的問題,但看問題不能小器,“器小則盈”,應該把著眼點放大。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快樂地留在課堂里,與教師一起畫出沒有缺口的“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