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關心。教育是人的教育,從來就無法舍棄價值和道德問題。體諒關心教育模式由英國學校德育專家麥克費爾等人提出,他們認為關心和體諒是道德的基礎和核心。教育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因為體諒不但能使他人快樂,體諒的過程也可以使自己快樂。為此,他們設計了實現該教育模式的教材《生命線》,旨在教會學生在人際—社會情境中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對其他生命建立同情心來發展道德。
人如何走出單子式存在與他人共在一直是當代哲學家努力思考的問題,關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關心看成21世紀全球教育的共同使命。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關心是基本的公民道德素養,基于此社會才能低成本有效運行。“學會關心”在學校教育中也早已成為一句時髦的口號,但現實中我們還是更多地關注道德知識、概念和規范的傳授,對道德情感的培養較為忽視。上述事件的主角多為知識精英,無不擁有良好的德育卷面成績,然而他們卻用實際行動揭示了自身道德水平低下的事實,由此反映出知性化的德育帶來的弊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一個缺乏關心的社會,即使人人都道貌岸然,也無非一個冷冰冰的天地。
關心應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現代德育的價值理想,人應該成為德育現象發生的根據和基礎。被抽去了人性本質內涵的道德規范和知識,僅是一種空洞的、抽象的行為規定,無法深入人的心靈。道德教育如果只是灌輸道德規范、概念,僅通過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口號宣揚來體現其效果,將無法誘發出對人的理解、關懷等基本的道德意識。其培養出來的人,要么只會居高臨下地堅守僵死的道德規范而缺乏對活生生的人最基本的關心,在現實中演繹著以“善”之名行惡的悖論,要么就是成為滿口仁義道德、滿身卑劣行徑、知行分離的偽君子。
以人為本的關心教育,是對知性德育的超越,它強調以受教育者為主體,傳授具有人性內涵的道德規范,在實施中要求遵循人性特有的規律。踐行關心教育,就是要教人投入所有的人格因素,用心靈與他人相知、相遇;教人衡量、體會他人的需要、追求和價值,從而養成豐富的人際和社會意識,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關心必須回歸生活。對他人的理解、關心需要人調動生活經驗。因為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人才會與他者相遇,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對道德規范進行反思。通過真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人們將重新達成共識,對原有規范進行新的超越與創造。道德教育回歸生活,可以避免道德認知與行為的分離,通過創設與真實生活相關的教材和情景,讓道德知識和規范與人的生活結合,讓學生從人的需要出發來運用規范,促進真實道德主體的生成。
關心教育的具體實現,角色扮演的方式為其一。社會豐富多彩、價值觀多元化,在角色扮演這種教育方式中,學生可以通過換位來學習和實踐不同角色所應遵守的各種規范,從而擴展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提升移情能力,最終能夠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并深刻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賦予規范人性的內涵,與他人和世界達成和解。此外,營造充滿關心的校園環境也十分重要。現代學校教育過于強烈的競爭氛圍,使得其中的每個人都成為孤立的個體,人人自危難免各行其道,極易引發狹隘、自私,難以形成尊重、理解。唯有充滿關心的校園環境,才有助于引導學生走進他人,彼此間形成共生、共在的關系。
相關熱詞搜索:教育即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