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觀念,構建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模式
轉變教育觀念,大力推動“三個轉變”,建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大力開展教師和助教培訓,鼓勵教師開設小班研討課,提高教師運用研究性、探究式等教學方式的能力,以問題為核心開展教學設計,轉變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調整教學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教師引入“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思路新方式,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根除知識灌輸的習慣做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逐步擴大小班授課范圍,設立博士生助教崗位,逐步加大研究性示范課程覆蓋專業核心課程的比例。
優化課程體系,增加學生的自由選擇度,加大課程難易的梯度設計,精簡學生必修的課程門數,增設大學分課程,增加全校課程總數,加大選修課比例,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建立全球學習網絡課程平臺,加大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學生學習校外慕課課程提供充足的網絡渠道和學分互認通道,積極建設本校慕課課程資源中心。加大電子化學習資源建設,加強電子圖書、電子教材等課程學習資源的配套建設,建立方便快捷的直通學習通道。解決好轉變教學方式和豐富學習資源與環境之間的問題。
建立以學生學習與發展成效為核心的評價體系。改革考核內容與方式,加強過程考核記載,嚴格規范過程考核標準,強化教學環節考核的公正性、開放性、 綜合性。從課程、創新與實踐等多個環節,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綜合考核與評價。加強本科生畢業論文和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過程管理。制定“本科生學位論文學術規范檢測辦法”,設立“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對學術不端“零容忍”。進一步規范畢業論文抽查制度,實行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加強預答辯制度與教育部學位中心全盲審制度的系統管理,增加二級淘汰機制。
通專結合,建立“大素質”教育體系
構建知識、能力和品德一體化培養方案。加大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建立分層、分模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普通課程、核心課程和進階課程三個通識教育層次。加強通識教育教師隊伍和素質教育基地建設,設立核心通識課程專職教授負責制。整合優化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建立專業核心課程,加大專業選修課比例,梳理知識體系,加強多課堂環境下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跨學科的教學、專業或科研團隊為主體,開展跨學科研習項目計劃,增設學科交叉輔修專業和學科交叉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項目,加大對拔尖工程創新人才和學科交叉創新人才的培養。
研究生教育以一級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以二級學科科學研究方向及要求為導向,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構建課堂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均等的專業碩士學位培養方案,建立校內外專家組成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實踐環節及學位標準等進行評估和指導。加強博士研究生能力的培養,全面修訂博士生培養課程體系,增加學科綜合考試,建設博士生助教、助研崗位訓練平臺,設立博士生創新基金、攀登計劃項目。貫徹落實教育部體育達標新標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體育教學,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強健學生體魄。大力加強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在為國家競技體育培養人才的同時,充分發揮高水平運動隊的引領示范作用。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設,完善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及預防體系,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努力培養學生愛黨愛國、責任奉獻、追求卓越、誠實守信、感恩知報等五種意識,引導學生具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時代特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加強學校精神建設,大力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傳統、“自強不息、不甘人后”的風格、“務實篤行”的校風和“化育天工”的精神。加強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文化建設,形成符合研究型大學特質、體現學校風尚的文化傳統。建設校史館、中國化工博物館,留下歷史,弘揚精神;建設文化素質基地,推出話劇《侯德榜》等一批文藝、文學作品,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建設學校UIS形象識別系統,融入學校的文化、歷史、景觀等元素,突出辦學特色與文化價值;建設新校區校友林、甲子雕塑群,追尋求學之路,傳遞學校靈魂。積極推進新媒體文化建設,建立學校基金會電視臺,全微信平臺等,依托網絡與新媒體工作室,探索新媒體的有效形式和內容,提高學校文化傳播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凸顯學校文化特質。
以創新能力為導向,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
形成創新能力培養的一體化課程學習體系。大力開展以探討、研究為主的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以問題為核心,重新設計課程教學大綱,通過研討式課堂教學、開放式作業、課堂外創新項目研究等方法,激勵學生利用課堂外學習和實踐資源拓展創新能力。完善多課堂、多部門協作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成立學生創新與創業指導中心,進一步加強“創新方法課程、創新創業活動和創新創業實踐”為一體的校級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加大大學科技園和學生創業者的交流和合作機制,改善創新創業軟、硬件環境。設立學生創業孵化基金,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重點項目的經費投入和項目指導,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納入創新學分范疇,將指導學生創新項目與本科生導師制任務關聯,進一步調動指導教師、學生雙方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和創業能力,培養既有知識又擅管理、既懂技術又會經營的復合型人才。
以實踐能力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新體系建設
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加大實踐教學學分比例,進一步發揮國家級、北京市級、校級“三級”實驗中心的作用,加強文科教學實驗室建設。實施以行業和企業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與實踐培養為重點的“實踐能力提升計劃”。加強校內實驗教學環境建設,提高實驗室設備的使用率,進一步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增加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比例。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相應的教師評聘考核制度。建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同實踐育人機制,建立實習實踐責任崗位制,加強實踐管理制度與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規范專兼職教師的職責和工作量,實施教師的企業培訓計劃,建立“校內實驗教學、校外實習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三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及可持續發展的體制與機制。
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和全員育人環境
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推動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全方位合作,調動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搭建畢業生實習、就業和企業繼續教育培訓雙向渠道,實施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評測的學生實習實踐效果評價。建立“校內協同育人”的聯動管理機制。提升管理職能部門的協同聯動服務與管理能力,成立協同聯動小組,明確各部門、院系在多課堂人才培養中的職責,提高多部門協同管理效率與項目聯動實施效果。建立“科教協同育人”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建立科研與教學聯合評價小組與項目評價機制。所有教師必須承擔一定的本科生指導任務;高水平科研團隊還需要承擔“學科交叉人才培養”任務,評價效力等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在評聘崗位時計入工作量。建立本碩博貫通培養聯動發展機制。實現“三共同”,即共同設置培養計劃、共同設立實踐環節和實踐基地、共同完成學生選拔。特別是在工程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卓越計劃”本碩協同培養,統一設置本碩連讀、本碩博連讀培養計劃,確保工程人才培養的連續性,為拔尖創新人才建立可持續發展計劃。設立博士生助教崗位,指導本科生的學業、課題研究等活動。探索博士生錄取考核方式的多樣化,加強直接攻讀博士研究生選拔工作,加大提前攻讀博士生比例,繼續保持碩博連讀方式為博士研究生選拔的主體。
以評價為抓手,建立健全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
建立激勵與評價相結合的教師綜合評價與考核體系。投入專項基金實施“教師教學績效獎勵計劃”,引導教師投入教學改革和育人工作。改革現行課時津貼計算方式。設立核心課程、專業負責人和重大教學改革試點項目負責人崗位,調動教師教學投入的積極性。建立可行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與教師授課準入制度,將評價結果與教師評聘制度掛鉤。落實青年教師教學指導教師制,組織教師參加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培訓,不斷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開展“六維”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結合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領導、教師、學生、同行的評價意見實施綜合性評估。完善管、辦、評分離的評價體制、機制建設,獨立建制校級層面的教學質量評價、評估中心,對課程、專業、教師、學生等方面的教學質量實施全面評價,促進教學質量有效提升。加強專業評估,開展新一輪本科專業校內評估,評估差的專業將被停止招生;形成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提高的長效機制。實行研究生導師的資格年度審核制度,完善導師交流培訓制度,加強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導師的考核,建立導師激勵與問責退出機制,對所指導研究生出現論文質量問題、學術道德失范的教師進行嚴肅處理,視其情節采取約談、減少招生名額乃至停止招生資格。
謀劃未來發展,拓展學生全球化視野
引進國(境)內外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借鑒先進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強全外文授課專業和課程建設。加大小學期國際化課程建設力度,將優秀的國際化課程納入專業培養計劃。加強國際合作教育的頂層設計,積極開拓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合理設置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規模與專業。鼓勵各類學生在學期間出國短期交流、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學位聯合培養等各種形式的國內外走學。
加強工程教育試驗區建設,探索“大化工”工程教育新模式
樹立“大工程觀”工程教育理念,打破專業設置屏障,實施工程教育的一體化,探索“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加強對拔尖工程人才的可持續培養。引入優質國際教育資源,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的聯合培養,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支持學院和專業參加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鼓勵相關學院和專業參與ABET 等國際專業認證,提高畢業生質量的國際認可度。建立侯德榜工程師學院,探索校內外、國內外總工程師培養新機制,培養大化工領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軍人才。全面提升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水平,規范校外實踐基地的制度建設,固化企業兼職教師授課課程,強化工程背景師資培訓及師資隊伍梯隊建設,建立獨立的工程型本科教學教師評聘標準,開展學生實習實踐效果評價。努力建設國內一流的高端“大化工”工程人才培養基地。樹立服務國家,服務創新驅動的人才培養觀,推進“化工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聯盟”建設,實現人才培養的資源整合和共享。
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任務,不斷提高學科建設水平,以學科建設引領專業建設,提升專業建設水平,以推動實現“三個轉變”為主線,激發教師和學生活力,不斷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一大批“富有責任、主動發展、具有服務國家、社會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和大化工行業的領軍人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