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來看,在“精細化管理”和以行政力量推行教學改革的雙重作用下,教學呈現出被管死的趨向。
先說課堂教學。有的地方和學校在教學改革中熱衷于引進和推行一種既定的模式,然后又將模式細化為課堂操作流程,教師和學生都要使用教育部門或學校統一訂制的學案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任何模式都不是萬能的,何況每種學科都有自身的特點,怎么能用一種模式一以貫之呢?教學需要師生互動,怎么能用一種固定的流程來規范呢?教師要實現有效的教學就必須吃透教學內容、吃透學生,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備課,有效地組織學生學習,并準確把握學生學情,以實現恰當的互動。若要求教師拿著別人設計的學案、按別人定好的流程教學,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還從何談起呢?
再說備課與批閱作業。有的地方要求教師將備課情況填寫到統一設計的教案本中,而教案本將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都設計成了十多頁表格,包括好幾十項內容,非常復雜。備課過程中,教師們一方面為沒辦法填滿所有表格而煩惱,一方面想寫的內容卻又找不到相應的地方。原因很簡單,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怎么能用一種固定的表格備課呢?有的地方或學校連作文批語的寫法都制定了固定的格式,批閱作文成了填空游戲。
再說說考試、課外輔導。有的學校給教師分配“培優”、“補差”等輔導指標;有的學校給考試作文的批閱分配指標,即先規定優秀率、合格率等數據,然后讓教師在這個框架內判作文……
為什么總有人喜歡把教育教學工作管死呢?用一些管理者的話講,這是“管理的需要”。所謂“管理的需要”,一是便于檢查、評比、考核,可以按圖索驥,打分有明確的標準。二是政績工程的需要。主政一方、一校,轟轟烈烈推行一項改革并創造出一個名堂,那是最容易出政績的。三是為了管人的需要。有些管理者,總想把人管死——不但行動上說一不二,思想上也要求保持一致,教師個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完全被封殺了。我聽到一位管理者給教師訓話時說:“沒有哪位領導喜歡下屬有什么個人見解。”說得倒是直截了當。
這樣的過度管理,從性質上講是顛倒了管理與教學的主次關系。按理說,管理應該是為教學服務的,管理是手段,教學才應該是目的。但上面所舉的這樣一些管理,則把管理自身變成了目的,教學反而成了為管理服務、用來驗證管理的權威性的一種手段。
這種過度管理的結果,必然違背了基本的教育教學規律,而教師為了在管理中生存或勝出,又必然會犧牲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甚至學科特點與教學規律,以適應管理的需要。這樣,教學就會陷入反教育的形式主義泥潭,教師個人的素質提升和專業發展也就很難實現了。
要改變教學被過度管理的狀況,就需要真正懂教育的人管教育、管學校。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心存敬畏之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教師也應該不斷學習、積極探索、深入思考,用科學、為學生和自己負責的精神主動工作,而不應該被動地成為形式主義的推手。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