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臨留守之痛的,絕不是峰峰一人。來自全國婦聯2015年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由于監護缺位、親情缺失,已經暴露出意外傷害頻發、心理素質較差、學習自覺性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可以說,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家庭之傷,社會之痛,民族之憂。
值得欣喜的是,國務院日前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再次喚起了人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關注。然而,因為諸多復雜的現實原因,《意見》中很多方面要真正落地生根,要從根本上改變“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這一現狀,真正減少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時空分離,還需假以時日。
筆者以為,在當下要真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現實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是從教育層面主動作為,努力辦好每一所鄉村學校。可以說,鄉村學校既承載著鄉村孩子與家庭的夢想,又是鄉村的希望所在。發展好鄉村教育,辦好鄉村學校,讓每一個無奈留守的鄉村孩子能夠快樂地留守、自主地成長、幸福地生活,讓每一個無奈流動的父母能夠安心地外出務工,這不僅對解決當下留守兒童問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推進精準扶貧,阻斷貧困在鄉村代際間的傳遞,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筆者所在的四川閬中市,這些年,通過“樸素而幸福的鄉村教育”的實踐探索,讓孩子們的友情、親情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在老師的細心關愛下得到延續,孩子們變得不再厭學,不愿輟學。閬中的經驗給筆者以啟示:盡管校園生活不能阻斷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但如果重視鄉村教育,努力留住鄉村學校的鄉土氣息與鄉村味道,就能給留守兒童一份精神的依靠、一種成長的自信、一抹希望的亮光。
留守兒童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當然有賴于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施以援手,有賴于城市鄉村的均衡發展、共同進步,更有賴于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奮力擔當。但只要我們著眼長遠,立足當下,從局部做起,還峰峰這樣的留守兒童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將大有希望。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