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逐漸歸于平靜,農村豪賭、攀比買轎車等現象逐漸被從農村回歸城市的我們淡忘,“上海女逃離年夜飯”也被質疑為營銷騙局。無數的喧囂過后,農村還是昔日寂寞的農村,城市又復歸往日的嘈雜。就在城鄉生活逐漸回歸平靜之際,成都邛崍臨濟鎮瑞林村7歲多的留守兒童峰峰因父母要回成都上班,分別時的嚎哭場景與一句“你們不能這樣對我”的無忌童言(2月7日《華西都市報》),再次戳中了公眾的淚點,刺痛了社會的神經。
城市空城只是短暫現象,農村豪賭也只是過年的一種方式。“上海女逃離年夜飯”更有可能只是消費公眾的憤慨而已,即使事件屬實,也無非只是城鄉差距這個宏大敘事的冰山一角而已,無非只是一場感情的不歡而散罷了。但是時間不僅不能治療峰峰小朋友嚎哭過后的傷心,反而會深深的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剝奪著童年的歡樂,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甚至成為不可挽回悲劇的開始。
時至今日,你肯定還記得去年貴州畢節發生的“留守兒童服毒自殺案”“留守姐弟被害案”的系列悲劇,這雖然只是留守兒童生態里的極端事件,但遙遠的父母、薄涼的人情、艱難的生計、內心的恐懼,還有那些隨時可能出現的侵犯,足以侵蝕了孩子嘴角的笑容,足以讓孩子內心陷入灰暗的泥潭,甚至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影響著家庭的命運,影響著社會的和諧,更影響著全面小康的大局。
比起春節期間的城鄉怪像及真假難辨的“上海女逃離年夜飯”事件,留守兒童的嚎哭更加真實地訴說著農村命運的無奈和無數孩子的成長之痛,更加清晰地描繪出了城鄉差別之下親子代際傳承被割裂的原生態鏡像圖,也更應該刺痛城鄉二元的神經,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更應該去呼吁救救孩子,救救農村的未來。
峰峰這個春節結束時的嚎哭我們聽到了,但是又有多少個普通日子里心中的哭泣時我們聽不到的?峰峰也只是6000余萬留守兒童的一個,又有多少的峰峰的嚎哭是我們聽不到的?這是真實的變遷,這是真實的陣痛,這是不能被事件重新歸于平靜的生活景象,這是現代化、城鎮化浪潮下不能忽視的成長之殤,這是發展不能繞過的社會議題。
孩子是農村的未來,是社會的未來。讓我們欣慰的是與峰峰的嚎哭情景一起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2月14日新華網),這是6000萬個峰峰們在離別父母時嚎哭過后的“福音”:雖然還是可能要與父母分離,但按照《意見》要求,學校、政府、社會不能再忽視他們的健康成長,“你們不能這樣對我”成為了家庭、學校、政府、社會保護留守兒童方面的責任的基本體現。
當然,《意見》的落實仍舊有很長的路要走,貧困山區的思想意識、硬件投入、社會力量都制約著《意見》落實到具體之處。攬起共同保護與關愛留守兒童的責任,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社會合力。政府要將留守兒童關愛與保護列入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加大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薄弱地區的資金投入,要通過環境改善及政策激勵引導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父母返鄉創業,實現激活農村廣闊市場與陪伴子女成長相得益彰;學校要提供必要的場所以及心理健康等專業教育服務,逐步改善學習與成長環境;同時,要鼓勵更多的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到關愛與保護行動中來,提供更專業的關愛與保護服務,彌補政府部門、學校和家庭服務的不足,共同營造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的生活、學習與成長環境。
峰峰小朋友的啼哭還在回蕩,關愛保護留守兒童的行動再次起航,我們期待著2020年全面小康建成之際,留守兒童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不要再是全社會的痛點和不能承受之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