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課堂實際的教學內容都沒有涉及“欣賞”的層面,用三維目標的標準來說,也就實現了“知識和技能”,更具體地說,只剩下“知識”了。有關元雜劇的知識,教材上有相關的文學常識普及,包括四折+楔子的體制、末旦凈雜的角色分工、科白演唱的表達形式、宮調曲牌的音樂程式。課堂的內容,就是教師通過PPT帶學生閱讀了解了一下,基本上是教師一個人的自說自話,學生被動地接受,參與度極低。
我很不理解,問及老師們何以有這樣的課堂形式,老師說,如果不帶著學生看,學生是不會自己閱讀的。但問題在于,老師希望學生記住的這些“知識”,通過這樣的講述方式,學生是否就會記憶“深刻”?我看很難。
討論時,我拋給大家三個問題:元雜劇的四折+楔子的體制是誰規定的?元雜劇為什么有旦本、末本之說,何以就不能旦末同唱?元雜劇的這些角色分工為什么會如此復雜?
老師們一臉的茫然,因為教師用書上也沒有說,找不到答案。其實,我想說的是,這些問題是有答案的。課堂上,哪怕是“知識教學”,換一種方式,就可能會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上述問題,不是沒有答案,只不過我們沒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而已。在這所學校,學生使用電子課本,網絡也是完全覆蓋,只要和學生一起上網搜索,或借來圖書資料,很容易會找到答案。我們希望學生掌握的知識,不是靠死記硬背得來的,如果學生能了解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僅不難記憶,且會印象深刻。
教師不一定非得對元雜劇有所研究,我的目的是告訴老師,即便是“知識傳授”,也不能照本宣科,過于教條。變換一下形式,和學生一道查找、探究,把課堂盤活,即便不去深究,也比教師一個人言說要好。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