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投資效益。投資既是擴大再生產的主要途徑,也是調整結構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抓手。投資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即期的有效需求,而是為了增加未來的有效供給。新常態下轉變投資方式,就是要從片面追求擴大投資規模轉向致力提高投資效益。東南沿海的高鐵之所以能夠普遍盈利,有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
適應重大需求。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日益頻繁,高鐵作為貼地飛行的公共交通工具,滿足了人們低成本快速出行的需求。今年春運在客源繼續大幅增加的背景下,鐵路運輸的緊張狀況卻明顯緩解,高鐵的貢獻功莫大焉。高鐵既分擔了普遍鐵路的原有客源,也創造了通勤和旅游等新增客源,還分流了公路和航空的部分客源。由于具有節能降耗的突出優勢,這種分流值得肯定。在建設時序上,我國高鐵也堅持了需求導向。即首先在經濟發達和人口稠密地區布局,旺盛的市場需求加快了投資回收,有利于滾動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技術引進堅持統一對外,零部件生產堅持國產化方向,使我國的高鐵發展從無到有,迅速完成了引進吸收到自主技術創新的華麗轉身。由于堅持創新驅動,我國高鐵無需像國內某些行業那樣長期支付高昂的專利費,或長期高價購進關鍵零部件,這就為高鐵提高盈利能力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產業基礎。
運用價格杠桿。高鐵定價遵循了客觀經濟規律,不但考慮運營成本也考慮了建設成本,從而為高鐵建設運營進入良性循環提供了必要條件。高鐵票價明顯高于普通列車,但省時和舒適度使旅客覺得物有所值。高鐵分流公路和航空部分客源的實踐證明,高鐵票價的定位具有市場競爭力。還應該肯定的是,由于企業擁有一定的價格自主權,通過淡季價格下浮,對均衡客源和提高運輸效益也發揮了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高鐵的盈利模式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愿我國其他基礎設施行業都能因地制宜復制高鐵的成功,使投資效益得到明顯提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