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為什么人無我有,人有我快?推薦資深火車迷一灘泥(itany)的這篇文章。
很多人認為高鐵必然是各種高科技,其實并不是的。日本新干線開通的時候,才1964年,沒有交流傳動系統,車上沒有單片機,沒有網控,就是變壓器、硅整流,機械開關,繼電器,并不見得比SS3、SS4高明。再往早了說,西門子造的第一臺電車,實驗也能跑到200,最快的蒸汽機車實驗也能跑到200公里時速。
其實,早年的動車組,主要還就是靠經驗+實驗。通過經驗造樣車,實驗,再總結經驗,然后再造樣車,實驗。一旦這個基本規律摸清楚了,類似的設計就容易很多了。但是就好比東海道原來跑210,要跑到270,必須有很大的技術突破,這個時候還是要不斷的進行試驗的。所以說當年新干線搞出來很不容易,而新干線的提速更體現了孜孜以求,不斷上進的精神。
時至今日,中國再搞高鐵,比當年日本人容易多了,比德國人、法國人也容易得多。體現在四個方面:
1.咱的起點就牛X。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通過引進,直接得到了第一手的設計材料。當初日本人的轉向架失穩速度就在450,通過修改構架,調整懸掛和阻尼的參數,就能跑到600+不失穩。看到別人的轉向架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比自己從206開始摸索要好的多。有人問,這不是抄襲么?我說,你上學還不是要老師交給你,所謂搞科研你還要看文獻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呢。掌握別人設計,之后改進,充分滿足自己的需求,本來就是研發、產品設計的一貫思路。唧唧歪歪的都應該退學自己去成才。
2.現在計算機仿真牛X了。是的,商業軟件包算算應力,算算共振,算算沖擊相應,已經很準了,流體力學把邊界設好了,也差不太多。原來要幾個月做實驗的,現在計算機搞一把模型,算一周了事。對于確定參數,比如走行部一系、二系懸掛的參數,特別有用。計算優化好了,直接做模型實驗,一般也是和模擬結果差不多,就得了。有人說日本從200到300用了二三十年,為啥中國三五年就搞定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當年日本人用畫圖板和試驗臺搞的設計,中國人現在可以用CAD和模擬軟件搞定了。并不說中國人比當年日本人牛逼了,而是時代變了。你再慢吞吞的,那就是磨洋工,禍國殃民了。
3.材料和加工工藝牛X了。材料越好,設計越簡單。如果如果我的材料強度很差,又重;你的材料強度好,又輕,同樣的重量,做一個力學性能差不多的棒,你直接搞實心兒的就行了,我的費牛勁搞成空心的,然后把有限的材料用在應力集中的地方。可能你一天做成,我這水平好得一個禮拜,要是水平差,那就沒戲了。現在鋁合金和鋼材都比當年要強,成型、焊接也比當年厲害多了,相對的,同樣性能,設計就容易了;同樣設計,性能就會更好。當然,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先進制造設備還是進口的。
4.咱搞的是牛X的系統工程。啥叫系統工程?別的不說,車和路是耦合的。同樣的車輛,在東海道上跑270,稍作調整,在京滬上跑300+,各項指標還要更好。土建不是啥高深的活兒,高深的東西也沒法在野地里大范圍施工。整個系統引進過來,土建掌握的最好。另外就是標準。優秀的土建加上高標準,就是頂級的線路。頂級線路跑爛車都能跑個差不多,更何況跑好車呢?某幾個就看著日本跑270-300,德國跑300,法國320,就不看看人家啥線路,啥線間距、曲線半徑,啥平順度?非把系統割裂開,只見樹葉不見森林。
以上說了這么多,是不是高鐵隨便搞搞就能搞出來呢?并不是。世界之大,這么多國家,能自己搞高鐵系統的,不就是這么幾家么?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
1.大國大市場。任何東西的研發,都要考慮到成本和收益的問題。(當然這個收益很多時候并不僅僅是經濟收益)。很多人想跟臺灣比,說臺灣是買車,大陸是造車,大陸好的多……實際上沒必要比。臺灣高鐵的土建是自己搞的,土建學起來成本低,又是投資的大頭,自己搞。車輛直接向日本買就是了。臺灣高鐵就比滬寧城際長點,運行時間不到2小時,一組車體每天能跑3對車,就算100對車40組車體就夠了。自己生產要建廠,要研發,要上下游,要實驗,劃算么?不劃算啊。中國這上海局的潛在市場就幾倍于臺灣了,更何況未來局局上動車呢?在這么大的市場下,引進和研發成本可以攤得很薄,結果就是造價低廉,利國利民。
2.趕上了好政策。政策要求國產化。除了龐巴迪搞了偽國產,剩下南車四方、北車唐山長春都是要國產化的。不要以為國產化就是天經地義的,民航市場也大,也沒搞國產化。現在炒的很火的C919也是軍方希望有大飛機平臺,之后用民機攤薄成本的。招標的時候直接堵上了整車進口,而是要求技術轉讓。轉讓了之后直接拿給車輛廠、株洲所、鐵科院等等,你必須要限期拿出能用的東西來。多虧了領導是狠人,把吃飯不干事的踢走了一批,提拔了之前殘存的真正干事的人上來。加上自己水平高,盯得緊,牛鬼蛇神沒法出洞,這才保證了國產化的大局。380A基本國產化了,北車走得慢,但是380C也是在380B的基礎上走的國產化的路子,堅持走下去過幾年也能基本國產化。
3.還有些底子。說中國制造業很強,當然不是,但是也不是萎了,就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況,這個底子支撐航空發動機什么的,困難大些,支撐高鐵,多數方面還算罩得住,罩不住的幾點,先進口著就是了。正好又趕上經濟危機,把IGBT的工廠給收了,還真是趕巧。至于其他金磚四國,別的指望修高鐵的國家,能有中國這底子的也很少。西班牙市場也挺大的,還不是要主要靠進口;蘇聯當年多牛逼啊,現在還不是買西門子的;印度窮兵黷武,舉國之力,飛機坦克都整不好的,也更沒能力了;中亞那些更別提。所以啊,有人說中國高鐵零出口,但是,過去兩年除了歐盟內部,世界上有哪國高鐵出口了?新干線還是零蛋呢,憑啥說中國?往前看,還是大有希望的么。
4.人。中國人有很多“劣根性”,有很多人吃啥啥沒夠,抹嘴就罵娘,只要福利不要義務,寬于律己嚴于律人。但是不能否認的,還是有不少好人、能人的。這些好人在徇私舞弊的環境里也會徇私舞弊,但是他們有底線,相對清廉,心里還是向往正義的,往往也干些好事;這些能人在所波逐流的環境里也會隨波逐流,但他們有激情,相對勤勉,心里還是向往事業的,有時也能出點成績。當一個心懷正義、心懷事業的人執掌這個部門,能在人事上激濁揚清的時候,往往還是能有所作為的。(別急著否定,當年我們論壇上也跟打了雞血似的,又沒有人給我們評獎,也沒有人發網評勞務費,不就是正義感、責任心和愛讓我們這樣么?)
在支撐高鐵發展的這些人里邊,我特別想說的就是研發人員。我前邊說中國現在搞高鐵,比當年日本、德法容易多了,并沒有任何中國的研發人員不如日歐的意思。實際上現在川崎、西門子也是在用類似的軟件和方法搞設計,整出來的新車暫時也不比我們高明多少,也有不如我們的地方。可以說這些研發人員,已經成長起來了。設備可以買,政策可以等,人才是最寶貴的。雖然現在500車沒機會上線,380后續車也沒研發,但是在城際車,在新250車上,他(她)們也將大放異彩。待到春來到,山花更比去年嬌。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