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上屬于“體制內”事物的教育,必須敏銳地覺察這一變化,及時把握其方向和走勢,借力實現自身的調整和突破。 近日,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51.7%的受訪者認為只要適合自己,無所謂體制內外。由于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90后占31.5%,80后占46.1%,加在一起,超過了受訪者的3/4,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一代的就業取向,所以,引起公眾的格外重視。 “體制內外”堪稱“中國特色”。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給中國社會留下了一個結構上的分野,同“國有”相聯系的職業圈,包括公務員、國企和事業單位員工。而市場導向的職業圈,包括剩下的其他所有工作崗位。 由于“體制”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穩定的構造,改革力度再大,社會整體生活也不能沒有“壓艙石”,甚至可以反過來說,越是改革力度大,越是需要社會核心部分具有相對穩定性。體制的穩定帶來了“體制內就業”的穩定,包括勞動關系的穩定,通常不受經濟走向的影響;職業發展前景穩定,類似“年功序列”的安排,讓個人更容易預見未來并作出相應準備。另外還有各種該有或不該有的好處,從確保帶薪休假到明顯享受補貼的午餐。 然而,近年來隨著國企進入市場的速度逐漸加快和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待遇的“陽光化”,尤其是“八項規定”的堅持執行,“體制內”的諸多好處趨于弱化,僅僅“穩定”不再那么有吸引力,甚至因為穩定就意味著變化少,個人努力的空間也少,而令思想活躍的年輕人“頓生去意”,所以才有了類似調查發現的大部分受訪者無所謂“體制內外”的現象。 社會的變化遲早會反映到教育上來。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在意體制內外的時候,教育從小學到大學,會受到什么影響,會面臨什么要求,這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包括教師都不能不予以嚴肅思考的問題。 沒人會說現行的教育就是為穩定的體制內職業生涯所設計的,但應試教育所內含的應考能力培養,同“逢進必考”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模式高度契合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如果說求穩定的職業取向已經出現改變,那么本身就相當穩定的“一招吃遍天”的應考能力,必定也會遭遇正面挑戰。 隨著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不斷縮短,原本以“學習”為主的趕超策略正逐步且越來越快地被以“創新”為主的跨越策略取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目標的提出,揭示了中國未來發展動力所在,揭示了中國人能力結構的調整方向,也提出了教育本身的發展方向:以能力尤其是創新和創造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將成為中國各級教育的共同取向,全社會從上到下呼吁和倡導多年的“素質教育”真正開始有了需求。 教育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徹底改變學生圍著教師出題轉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覺觀察、積極發現問題,包括專業和生活范圍的各種問題,提出個人見解,而不是一味關心是否同教師的“標準答案”一致。面向市場和社會的體制外生存,因其方向多變,波動巨大,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從業者有更高的能力。自我導向,以獨具特色的優勢在競爭中取勝,這豈是亦步亦趨的應試模式所能培養的? 教育還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風險意識”或者“冒險精神”。穩定本來就是“風險”的反義詞,追求穩定本來就意味著排斥冒險。應試教育因為以考試成績為成敗依據,無形中強化乃至固化了學生最大限度避免冒險的心理,難免造成越是好學生、越傾向于“體制內”就業的現象。現在隨著走向體制外的潮流逐步形成,教育過程必須植入更多“冒險”的環節,以此為學生未來創造心理條件。 在中國,“體制內外”壁壘的破除是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的重大課題,其對教育的影響將被證明是極其深遠的。本質上屬于“體制內”事物的教育,必須敏銳地覺察這一變化,及時把握其方向和走勢,借力實現自身的調整和突破,這既是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需要。 |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體制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