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如何“精準”優化專業設置 ——關于中國特色“雙三元”職教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珠海市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教師在合作企業生產線上與該企業工程師一起指導學生實訓 專業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載體,是高職院校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是體現學校辦學內涵、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工作水平的標志,也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軟硬件設施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依據。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影響學校招生、學生就業、學校能否較好地服務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事關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大部分高職院校由職工大學、高等專科學校、成人教育學院和部分重點中專,通過改革辦學模式、調整培養目標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隨著學校辦學自治權的擴大以及高職院校設立的主體、背景、時間的不同,在高職院校大力推進內涵建設、辦學體制機制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的新背景下,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依然還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 問題1:缺乏與政府的溝通協調,專業設置沒有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主觀盲目開設新專業 在我國教育體制中,政府既是教育投資者,也是教育主辦者與管理者,其對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規劃直接引導著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方向,而與其相關的促進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職業教育的資金和為職業教育搭建的平臺等也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專業培養人才質量的高低。當前,一些高職院校在未對政府整體規劃進行研究分析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為搶奪生源,就盲目主觀地開設熱門專業,短期行為、市場化傾向比較明顯,教學質量低劣,在某種程度上出現誤人子弟的現象,不僅嚴重浪費了教育教學資源,而且不利于提高專業的質量水平和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 問題2:缺少行業企業的指導與參與,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和企業需求對接度不高。 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在培養符合產業轉型升級所需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方面效果并不明顯,突出表現為“兩難”:企業招聘合適的人才難和大學生就業難。其背后深層次原因之一就是學校在設置專業時,缺少行業企業的指導與參與,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方法等仍然保留著傳統模式,與產業結構和企業需求對接度不高。如某機械加工崗位的操作,應該是綜合了材料、力學、加工基礎、識圖、工藝規范等綜合知識和技能的運用,一些高職院校采取將相關知識分門別類,按材料學、金屬工藝學、機械基礎、制圖識圖等課程分別開展教學,培養對象被運用傳統的強化邏輯思維能力的教育模式來培養的現象居多。表面上看,這些專業內容與行業企業崗位工作內容還是對接的,但深層次思考則可意識到,真正的崗位工作不應只是某些知識和技能的累加,而應該是針對這些任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 問題3:缺乏優質教學資源支撐,專業設置管理體制與普通高校體制“趨同”,所設專業“一邊倒”雷同現象嚴重。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沿襲普通高校的體制,專業設置也大都雷同,選擇開設商務外語、文秘、會計、電子商務等成本低、易于教學、見效快的專業,而不顧及自身師資力量、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教學資源的積累與提升,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專業越辦越窄,甚至成為“曇花”專業,影響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其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設置專業要取決于社會需要,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上述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勢必造成各類高職院校有限的教育資源過于分散,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用。不過確實,這項任務光靠高職院校自身是無法完成的,只有借力“政、企、行”多方合作,才能共同完成這項光榮的任務,實現多方共贏。 基于此,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在深入研究并重新審視德國“雙元制”職教體系的前提下,在總結中國高職教育十幾年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設置各方面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構建由“政校企”(即以政府為主導,以學院為主體,以企業為支撐)辦學模式和“行校企”(即以行業為指導、以學院為主體、以企業為支撐)人才模式組成的“雙三元”職教模式,滿足區域發展“用專業”(專業發展整體規劃、專業設置與產業對接),“用人才”(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以及“用有效的合作”(多方合作協同育人結構和層次以及實施路徑)等需求。 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中,學校、政府、行業、企業這四個要素各司其責,既有自身在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又各自承擔培養人才的重任。其中,“政校企”是前提和基礎,解決政府政策引導不力,校企合作法律缺失等問題,為高職院校協調產業發展設置專業從宏觀層面上提供政策支持與保證,解決職業教育培養什么人的問題。“行校企”是關鍵和抓手,從中微觀層面解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熱情不高等問題,促進學校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提升,解決職業教育如何培養企業亟需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問題。“行校企”三元中的行業是指導,解決中觀層面上指導專業辦學定位問題;企業是支撐,解決微觀層面上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對接問題。“政校企”提供政策、打造平臺,“行校企”負責實施和執行,同時又把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反饋到“政校企”層面,“政校企”對其進行指導和幫助。二者相互促進支撐,達到培養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促進高職教育質量全面提高的目的。 為此,我們學院主動適應珠海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多措并舉推進“雙三元”職教模式的實施,優化專業設置,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和社會經濟為高職院校發展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配合政府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規劃優化設置專業。 由珠海市政府牽頭,建立了職教聯席會,珠海市人大立法,出臺了《珠海市職業教育促進條例》,共同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和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制定政策法規、落實合作項目、擴大基金支持,形成制度化的戰略合作,建立“雙三元”人才培養共育共管的保障機制。為此,學院專業設置圍繞珠海“三高一特”產業布局和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成立了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航空與海洋裝備學院、人文與社會管理創新學院;新開設船機、港口與航運、航空服務、會展旅游服務等專業;對接相關領域和產業企業,分別建立珠海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管理、珠海智能電網應用技術、珠海機電設備與工藝、華南地區港口煤炭集疏運等4個協同創新中心,為珠海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揮重要的支點作用。 二是高度重視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升級的研究,專業建設密切聯系產業企業發展需要,形成專業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有效互動對接。 珠海市若干行業、企業與學院共建了教指委和專指委,建立專業規劃建設協調機制和“雙三元”人才培養合作機制,將行業規范、技術標準等納入課程內容,并開展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師資及教學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為此,學院對接國家級重點戰略性新型產業珠海新能源智能電網產業聯盟,重點建設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對接珠海的高端制造業光機電一體化產業,重點建設了數控技術專業;對接珠海高端服務業,重點建設了社會工作專業。學院還先后與一百多家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重點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實施專業與課程等項目改革,使學院的專業設置更加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當地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是設立協同創新的高端研究平臺,推動專業課程建設質量和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為優化專業設置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撐。 學院設立了廣東省社科院珠海分院、中科院廣州分院珠海協同創新中心、中國工程院廣州分院珠海基地三大高端研究平臺帶動科研。同時,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學院課程建設“素質教育系統化、核心課程精品化、職業標準課程化、實訓教學體系化、創業教育層次化、課改視野國際化”等理念的內涵。還通過內培外引、校企聯合培養、雙崗互聘等,打造了一支包括高校教師、相關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組成的高素質、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為優化專業設置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 |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甘肅軌道學校 蘭州軌道技校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蘭州鐵路學校 中鐵二十局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機械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大專 2015年招生簡章 地鐵 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