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班、夏令營、旅行團,這些錢都只能花,要不然還能咋樣?”
雖然很多城市家長選擇假期帶孩子旅行,但并不是每個家長都能真正領會旅行的意義
在社會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花錢越多似乎意味著占有了更多的教育資源
“物理、化學跟數學3個短期班,一共7天就要7500元。還有英語的一對一班,一個月上8次課花了4800元。這就花掉了12300元。”暑假即將結束,北京的李女士給馬上升高三的女兒算了筆賬。
33天的假期,僅女兒補習班的費用就已經占到了李女士和丈夫月收入的一半。
馮先生也在算賬。“每年暑假都是我家集中花錢的時候。”馮先生說。漫長的暑假,既要讓孩子放松,又要給孩子適當充電,還要讓孩子長見識,“哪個都得花錢,而且不少花。”馮先生初步算了一下,這個暑假讓女兒上薩克斯考級課、帶女兒外出旅游,大概花了兩萬多元。
“我們不算多的,沒有補習班、沒報夏令營、沒有出國游。”馮先生說。
馮先生的女兒開學上小學四年級,女兒在同學中是報班最少的,其他同學至少有個英語班或奧數班,暑假里都有十幾天的集訓,至少要2000~3000元。這樣,一兩個集訓班再加上一兩個暑期班,又要多花萬八千。
在城市里,教育成本的節節攀升,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以至于計劃生育政策松動后,很多能生二孩的家庭也不敢生,原因就是3個字,“養不起”。不過,在假期,尤其是漫長的暑假里,花錢多少還不是家長們最焦慮的,“第一是安全,第二還要讓孩子有些收獲,之后才是錢。”馮先生說。
并不是家長們不在乎錢,而是還有比錢更讓家長們焦慮的。在教育改革越來越指向減負和綜合素質培養,但孩子們要面對的終極競爭依然慘烈的情況下,家長們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復雜了。
“培訓班、夏令營、旅行團,這些錢都只能花,要不然還能咋樣?”一位家長說,當大把大把的錢流向培訓市場、流向旅行勝地、流向熱門國家時,家長們面對癟了的錢包,只有無奈。
“簡配暑假”:托管班里朝九晚五 “國學”特色班一天收費380元
暑假里的一個午后,中國青年報記者來到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個假期托管中心。下午4點,十幾個孩子剛剛上完創意手工課,在狹窄的教室里打打鬧鬧。
北京高昂的房價使很多托管班只能辦在居民小區里,有的是由兩套兩居室稍加改造而成,有的就是一套面積比較大的三居室。這些托管班看上去都很簡陋,衛生條件也不是很好。
記者在朝陽區這個托管中心看到,大概是因為與廚房離得很近,兩間被當作教室的房間地板上黏糊糊的。
從這家托管中心出來,記者發現隔壁竟然還有一家托管班。
下午5點30分,記者在這家托管班門外遇到了來接孩子的羅女士。羅女士說,這家托管機構是以國學為特色的,而所謂的“國學特色”,就是早上安排孩子們誦讀半小時的《三字經》。
每天半小時的《三字經》+輔導一下作業+午飯,羅女士每天要交給托管中心380元。羅女士算了一下,如果孩子放假7周天天都送(除去雙休日)的話,她需要花13300元。這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絕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其實,這樣的托管班在北京還不算貴的,有些設施好一些或者打著“外教”招牌的托管班,收費更高,一周的費用就要3000多元。
“如果不上托管班,難道讓這么小的孩子一個人待在家里嗎?”羅女士和丈夫的父母都在外地,而且年事已高。羅女士也知道這些托管班不正規,存在安全隱患,孩子在里面也學不到什么,但她別無選擇,“我現在做不了全職媽媽”。
在大城市里,很多像羅女士這樣的年輕父母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同時面臨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他們基本不敢請假,也不能請假。寒暑假里,他們或者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把孩子送入托管班,讓孩子跟自己一樣過朝九晚五的生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弓立新認為每年假期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已經是一個生活常態了。”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只能多作比較,選擇一個質量有保障的托管機構,至少能讓孩子本來就很簡單的假期生活能多一點收獲。
不過,跟那些又是旅游又是夏令營的孩子相比,上托管班的孩子的暑假生活就是簡裝版的。
“標配暑假”:行路+讀書 出游兩次3萬元
北京的張小芳是個全職媽媽,所以規劃起兒子的暑假生活要比羅女士從容得多。
剛一放假張小芳就帶著兒子到云南來了個兩周的自駕游,回到北京上完奧數集訓班后又來了一周的內蒙古自駕游。現在張小芳給兒子報了一個閱讀班,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學期。
這些年,在各種教育圖書和教育專家的教導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是最好的教養”等觀念在家長中認可度已經很高了。
于是,行路+讀書成為如今很多城市孩子的暑假“標配”。
不過跟古人不同的是,現在的行路與讀書是需要大筆資金支撐的。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北京家庭一個暑假花費的基準線大概是1萬元。張小芳因為給兒子安排了兩次出游,所以費用達到了3萬元。
“家長要把這個昂貴的活動好好利用起來,這是個培養小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機會。”弓立新說,家長要鼓勵孩子參與到旅途的規劃中,一起訂機票、訂酒店。家長和孩子一起提前查閱目的地的自然風光、人文背景,并用心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
馮先生介紹,今年暑假帶女兒到了甘南的一個藏族村落,女兒由此結識了一個跟她年紀相仿的藏族小姑娘。兩天時間里,女兒跟著藏族小姑娘一起放馬、一起砍柴、一起讀書,“走的時候哭得像個淚人”。
“沒有哪次旅行給女兒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我們回到北京后女兒又找了一些自己的文具、書籍給那個小姑娘寄了過去。”馮先生說。雖然在藏族村落中他們既沒有參觀博物館,沒有訪問名勝古跡,也沒有買回能夠拿得出手的紀念品,但是馮先生的女兒卻把這次經歷寫進了作文、畫進了“小報”。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學生生活 只有 類型 甘肅軌道學校 蘭州軌道技校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蘭州鐵路學校 中鐵二十局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機械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大專 2015年招生簡章 地鐵 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