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把中職規模作為教育政績考核指標,讓普高減少招生規模,并沒有考慮學校本身的意愿,也沒有考慮學生的意愿,甚至沒有考慮過中職的辦學質量問題。有的中職學校擴大規模,或者由普高轉為中職,師資、課程、實訓實習都缺乏保障,這導致中職“虛胖”,這樣的發展當然會伴隨著問題。
有關專家曾認為,在擴大中職辦學規模后,如果能提升中職質量和中職的社會地位,我國中職教育將迎來發展的春天。這聽上去很美,可是如何提高中職質量?怎樣提高中職地位?在一些地方,沒有實質行動,反而由于只顧規模,不重視質量,中職的地位較以往變低,很難吸引生源。而對于生源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為完成中職招生指標,采取的還是行政強制方式,諸如禁止農村學生離開農村地區去上城市中職,搞招生“地方保護主義”,這讓學校缺乏競爭意識,等著政府保護不說,還讓中職招生更困難,不能到更好學校讀中職的學生,只有放棄學業早早打工。
在筆者看來,應該給中職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競爭機制,如此才能激發職業教育的活力。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應該在三方面:首先,根據國家人力資源現狀,制訂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并結合戰略保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其次,應消除各類歧視職業教育的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給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樣的地位;再其次,放權給職業學校自主辦學,讓職業學校有根據辦學條件和當地職業人才需求自主設置專業、開設職教課程的空間,只有這樣,職業學校才能辦出特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