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到紀錄片里英國初中生在課堂上的做派,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下中國大學課堂的情景。與中學那種整齊劃一、精神飽滿、勤奮學習相對照,大學課堂上的學生已經變得懶散、無聊和沒精打采,而且這個趨勢還在愈演愈烈。
學生上大學后,考大學的目標已經實現,學習的動力自然容易減退,這確是大學課堂散漫直接的原因,但這個原因背后的深層原因才是應該反思的。
當下中小學實行的應試教育的一個特點便是以考試為中心。而考試要達到的目的也相當明確,就是從重點小學到重點中學,再到重點大學這樣不斷地升學。
這些目標雖然很現實,但還有一定的神圣感,或者說是籠罩著一些神圣的光環,比如它就與“成才”聯系在一起。不過,進入大學以后,不僅是升學的目標已經實現,目標的神圣感也開始淡化。因為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就要面臨著找工作,而從目下的情況看,學習成績對于尋找工作并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即便是對于希望繼續讀研究生的學生,他們學習知識的動力也源自對于更好職業的憧憬。隨著課堂學習的重要性被消解,上大學的目的就成了為更好的職業奮斗,也就是說,學習的目標最終演化成為一個最基本的生存(吃飯)問題。
從中學到大學,從“被神圣化”或者說集體性的目標轉變到純粹個人化生存追求的一個突出表現,便是極端的現實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盛行。因為一開始學習就是被動的,總是在家長、老師的督促和規劃之下,在集體目標的陰影之下,學生缺乏主動性就是必然。
在《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學》中,我們看到那些紀律松散的英國初中生卻有著多數中國學生所不具備的主動性。他們至少知道自己的特長在哪里,并且會主動地發揮這些特長。這是中英教育的一大差異,也是值得國內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習慣性地樹立目標,時間長了就形成所謂目標性思維。目標即使存在著階段性,也必須是一環扣著一環的,它不能有所停頓,否則就會失去繼續前進的動力。
在大量經過應試教育培養的學生進入大學后,大學無論從教育責任,還是社會責任來說,都應該是盡可能地扭轉這個應試的偏向的。但是,大學一方面面臨著就業和應試習慣的雙重壓力,另一方面在思維上也沒有擺脫簡單的目標化的習慣。這樣就使得管理者在管理政策和方式上顯得毫無創造力。
現在看來,大學在面對日益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時基本采取兩種應對方式。在一般的院校,其管理方式往往比現實的學生更加務實。簡言之,就是以應試教育的管理方式來解決應試教育遺留的問題。中學的所謂“縣中模式”被引進,并發揚光大。為解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干脆將學校變成“考研基地”,以高考為榜樣迎接研究生考試。
所謂重點高校,則在提出“追求卓越”的目標。相對前者的務實,后者自然是有些務虛。但問題在于,在當下中國,“卓越”的內涵變得模糊不清,大學管理者又缺乏認知能力,因此,他們的管理方式往往與“卓越”的追求相抵牾,造成口號與行動之間的不協調。好在還有一個現實目標在前,可以暫時維持這個“卓越”追求,比如在本校繼續讀研,或者出國讀研。
目標思維的局限性相當明顯。對學生而言,他們需要完成的目標是有限的。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情況下,學校根本無法讓多數學生去樹立比找到一個好工作更有吸引力的目標。更重要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這個集體性目標與學生個人之間的關系基本是疏離的。在這個問題上,學生又始終是被動性的,他們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意識,也不可能產生應有的責任感,反而是在童稚化的路徑上越走越遠。
因此,當他們進入大學,實現了父母和老師設定的目標后,便不會主動地選擇,更不會自我調整。一旦在學習上或者在尋找職業上遇到挫折和不理想的狀況,便會懷疑讀大學的意義。這種負面的情緒也在傳染。在大學中越來越多地聽到“上大學干什么”的疑問就是一個證明。這當然涉及到了大學教育的本質。
實際上,當下中國大學教育的危機正在于,總是有那么多學生,甚至教師在疑惑或者質問“上大學干什么”。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學校共有三大類專業,機車車輛類、鐵道運營類和軌道基礎保障類。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