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確有必要,但從另一面看,網傳的假新聞引起熱議,某種程度上也說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在輿論場上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這或許是件好事。當然,網傳畢竟是網傳,澄清這一不實消息,及時糾正輿論對“雙一流”方案的誤解,向公眾傳遞正確信息,這是為“雙一流”建設營造健康輿論環境。
稍加分析就看得出,網傳名單忽視了《總體方案》中強調的“雙一流”基本原則,這很容易把公眾的思路引到過去的老路上去。細讀《總體方案》,會發現在“基本原則”的表述里,特別強調“雙一流”建設過程中要“引導和支持”,如引導和支持具備一定實力的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瞄準世界一流,引導和支持高等學校優化學科結構等。既然對“雙一流”建設強調的是“引導和支持”,于是另一個重要原則就成為必然選擇,那就是“堅持以績效為杠桿”: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突出建設實效,構建完善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體系,充分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引導高等學校不斷提升辦學水平。
看來,建設“雙一流”的過程,應該是各大學和學科之間在規則平等的前提下良性競爭的過程,讓真正的“雙一流”在競爭中自然勝出,政府則“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而不是給某些高校和學科認定一流身份,戴上一流帽子。不可能所有的大學和學科都成為一流,具體到一個大學和學科。如何成為一流,學校還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因此,方案同時強調“高校要根據自身實際,合理選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路徑,科學規劃、積極推進”,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但這個名單被熱傳,說明不少人對“雙一流”建設,還是從過去的思路或經驗來觀察和認識,而沒有領會出《總體方案》的新思路。《總體方案》和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都強調,多年來,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重點建設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由此可見,方案是在吸取了過去高等教育重點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出臺的,而有些人對“雙一流”建設的認識,確實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中不能自拔。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及時否認這個網傳名單,就是要把關注“雙一流”建設的輿論往正確的方向上引領。
“雙一流”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這個網傳名單中,包含著過去長期行政化辦學治學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某種思維定式,那就是過于強調行政力量的效力,而對大學發展的內生動力認識不足。否定這個網傳名單易,引導改變其中包含的思維難。推進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事關民族復興前景的偉大事業,需要良好的輿論環境支持,及時矯正某些認識上的偏差,有助于“雙一流”建設和公共輿論形成良性互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