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扶持,確實是辦好鄉村學校的最重要條件。但是,我們需要弄明白一個問題,“標準化建設”意味著什么,如果僅僅指“硬件標準化”,那就太過狹隘。“硬件標準化”只是辦好學校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前段時間,有不少媒體在討論鄉村教育。有觀點認為,鄉村教育“最大的差距是教師”,其理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優秀師資,再先進的辦學條件和再科學的教育管理也是枉然。也有觀點認為,“學校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教師而在管理”,其理由是“一個好校長就等于一所好學校”,因為科學管理決定著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師的專業成長,“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好學校”里成長的。在好學校,多數合格的教師都能成長為優秀教師,甚至專家、學者。
其實,美國著名的“科爾曼報告”也從另一個側面對“辦學標準化能拯救鄉村學校”作出了回答。這個調查報告揭示的結果令美國人大吃一驚:在此以前,人們只知道,黑人學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爾曼和大多數人一樣,都以為這種差距主要是由學校的辦學條件造成的。事實上,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在校舍設施、教師工資等有形條件上的差距并不顯著。造成黑人學生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的條件,而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習成績有很強的相關性。從此,美國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狀況。
由此可見,辦好鄉村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重點是弄清楚鄉村教育在哪些方面落后。只有把這些重要因素同時納入“標準化建設”的標準,才真正有望辦好鄉村教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