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上大學時,讀醫學專業的杜俞瑾就發現,很多人就醫并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健康出了問題。2002年,她自費學習了發展教育心理學,主攻心理咨詢與治療。那時起,她有一個心愿: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更多的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及針對各種家庭暴力的救助。
2008年,一位頭發花白的母親來到杜俞瑾的心理公益咨詢中心。原來,她年少的女兒學習成績下滑,性格孤僻,還出現早戀的情況,希望尋求杜俞瑾的幫助。但面對心理咨詢,女兒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就是見了心理咨詢師,我也不會說話!”
在杜俞瑾專業細致輔導下,這位女孩一步步敞開心扉。原來受家庭暴力影響,長期缺乏父愛,這種“早戀”只是希望獲得更多關愛與呵護。通過長達近1年的心理治療和跟蹤觀察,女孩終于走出了心中的陰霾,重新融入家庭。
這些年,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杜俞瑾幾乎犧牲了全部節假日。她招募培養了100多名反家暴專業志愿者,同時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專項研究,呼吁全社會關注和干預家庭暴力,先后電話熱線開導、解疑2000余人,并免費為800多名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提供幫助。
“我忘不了那些受過傷害的眼神,眼神中的那種驚恐和對新生活的渴望,這讓我堅定了為他們服務的決心。”杜俞瑾說。
2014年起,杜俞瑾還堅持每月來到甘肅農村,關注留守兒童。一次,一個小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原來,班上有同學丟了東西,因為他爸爸媽媽不在家,爺爺殘疾,家庭情況差,同學和老師都懷疑是他偷的。隨后每個月下鄉,杜俞瑾都會主動找上家門與這個孩子談心。在她的鼓勵下,孩子的孤獨感、無助感慢慢減輕。
身為心理咨詢師,杜俞瑾意識到,一個人的心靈陰霾若不驅散,對自身和社會都會埋藏下風險,及時的心理干預和疏導至關緊要。
10年堅持做公益,辛勤付出獲得了社會認可,杜俞瑾被評為“蘭州好人”,并獲得“中華慈善獎”。她告訴記者說,這是沉甸甸的責任。“用心靈呼喚心靈,幫助有需要的人是我一生要做的事情。”杜俞瑾表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