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里不絕的奉獻之歌
——記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長凝鎮東長凝小學教師范妹鎖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長凝鎮東長凝小學教師范妹鎖,從1985年師范畢業至今,他一直扎根在山西榆次最偏遠的寄宿制學校,書寫奉獻山區教育的不悔青春,用30年的堅守譜寫奉獻之歌。曾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山西省師德標兵、山西省優秀教師等。
范妹鎖,是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長凝鎮東長凝小學教師。從1985年師范畢業至今,他一直在這所最偏遠的寄宿制學校任教。他用30年的堅守譜寫了一曲奉獻者之歌。
山里孩子的“男保姆”
為了改變學生不能食宿的現狀,范妹鎖利用課余和節假日時間,搞起了勤工儉學:開墾荒地20余畝,養過豬,是遠近聞名的種養殖“專業戶”,并在三年內為學生蓋起了8間宿舍,讓離家較遠的56個孩子全部住上了暖灶頭。
范妹鎖是孩子們的“男保姆”。他帶領教師從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等日?,嵤乱患患虑?、一個一個學生做起,不厭其煩的教,無微不至地照理。1987年冬天的一個周一早晨,晚上下了一夜的大雪,孩子們正陸續到校,突然有學生報告:“李三娃他們在后面,掉到地塄下邊的雪洼里了,很深……”
他迅速沿著被雪封蓋的山路向洼地尋去,在離校一里地、有3米深的地塄下,發現在了兩個掙扎的學生,他二話不說就跳下去費力地把兩個孩子扛上路。此時,他的手在向上拖拽荊條時割傷了,鮮血直流。他與孩子們相互攙扶著回到了學校。這樣的情景、類似的事件太多了,他也被冠之了“男保姆”的稱號。
除了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范妹鎖還是學校的“土醫生”。學校坐落在孤山溝,缺醫少藥,他便在空閑時間,閱讀醫藥常識和防治知識,以解決孩子們出現的常見小病?,F在的他對一般小病小痛都能應付自如,減少了教師負擔,減輕了學生痛苦,避免了家長操心。
對師生比待家人還好
從十八九歲畢業開始,范妹鎖在最偏遠的永紅溝小學一呆就是20年,把青春和精力都獻給了山區教育事業。由于照看學校、開墾荒地、養豬種菜、備課教學、照顧學生等事務,他根本沒空回家。
2001年年邁的父親突患腦血栓,母親因為感冒沒有及時醫治導致引起了肺心病。而那段時間恰巧學校事情繁雜,作為學校主任教師的他走不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沒有及時的抽時間陪父母看病,讓親人失去了最佳就診時間。
兒子從上小學到高中,范妹鎖都沒有盡過心,沒有過問過。高考后,他突然對兒子關愛有加,極力幫助兒子填報志愿,讓兒子選擇了教育學。拿到師范院校的通知,兒子哭鬧著不上師范,不當教師。但一番斗爭之后兒子踏上了師范院校的路途。整整半年,沒有接到兒子的一個電話。但范妹鎖高興著:他為兒子選擇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我是山里人,我的本色在山里,我愛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勝過愛我的生命。”這是范妹鎖一次次放棄進城的理由,也是他的工作信條,更是教師、學生、家長對他最大的敬佩。
2004年,隨著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上級部門將全鎮最大的寄宿制學校——石圪塔寄宿制學校交給了范妹鎖。7月份上任,一沒校園,二沒學生,為了新校園的建設進度,他整整在工地58天,白天是工程隊的泥水工,晚上是看守工地的門衛,一個人守著工地。范妹鎖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結合本校工作實際,在整頓、完善中逐漸形成了寄宿制學校的辦學特色。2011年,長凝鎮順利平穩的又將4所小學整合為一所更大的寄宿制學校——東長凝寄宿制小學。這次撤并之所以平穩順利,最關鍵的是群眾和家長關注的是讓誰管理,有很多家長不假思索地說:范妹鎖管理我們的娃娃受不了罪,我們放心。許多外出借讀學生紛紛返校就讀,外地外縣學生也慕名而來,學生人數由原來的60多名增加到360余名,現在學校寄宿人數達260多名,80%的家長情愿讓孩子在學校食宿。
別具匠心的“七色活動”
范妹鎖所在的學校28名專任教師中有已有18位教師獲得鎮、區、市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整合能手。全校開展的“三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鎮區學校的認可,全校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在此基礎上,范妹鎖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開展了七色活動。
七種顏色,七種教育內容。綠色是校園文化,濃郁快樂的校園文化充斥著學校,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耳濡目染;紅色是興趣小組,學生們沒有一個不樂意參加;橙色是英語教學,一系列的活動點燃學生濃厚的語言興趣;藍色經典,國學是最有魅力的,范妹鎖堅信人的品德更高于知識;紫色管理,給留守兒童一個紫色溫馨的“家”;黃色家園,溫馨的活動,讓孩子們消除了離家的恐懼,彌補了親情的缺失;青色團隊,學校的團隊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靈魂,讓這個團隊無往而不勝。
30年來,范妹鎖把青春、熱情、真心奉獻給了山區教育。30年后,他依將用自己的心血、汗水、真情,繼續耕耘在樸素而平凡的三尺講臺上,培育朵朵山花……
延伸閱讀: